评《绿皮书》:可能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顶着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绿皮书》在国内抢鲜上映,纵观奥斯卡近十年来的最佳影片,《绿皮书》都称得上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它没有太高的观影门槛,也无需太多严肃的解读,对普通观众来说可算是非常友好了。

很少有一部喜剧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因此当轻松幽默的《绿皮书》战胜了充满史诗质感的《罗马》,影评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意外。而《绿皮书》的轻松,恰恰是其获奖的最大优势。众所周知,种族平权的主题,是近几年奥斯卡青睐的对象。仅今年的八部提名作品中,就有三部直指这一主题。《黑豹》是首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也因此在北美地区刮起一阵观影和口碑狂潮,但它终归是一部带着幻想的娱乐片;《黑色党徒》也是通过喜剧手法探讨种族议题,但导演斯派克·李在结尾突然把镜头对准了现实,让观众直面种族主义的抬头,发出一声沉重的呐喊;而《绿皮书》中,既没有对未来非洲的高科技幻想,也没有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它回归到了质朴、简单的故事中去,通过一黑一白两个主人公的南部巡演之旅,讲述了一段放下偏见的故事。它不尖锐也不说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悟,哪怕只是在笑声中收获了一些温暖,就已足够。所谓“四两拨千斤”,大概就是《绿皮书》的价值。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让观众们念念不忘的,还有电影里的不少金句。“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即便抛开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些台词也能触动大洋彼岸的我们,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也是好莱坞电影能够持续输出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绿皮书》在美国上映后也受到了不少质疑,主要是针对故事的真实性。该片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成,编剧之一就是白人司机的儿子,但影片却遭到了黑人钢琴家家人的指责,认为电影对唐·谢利的塑造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并不真实,两人甚至只是雇佣关系没有所谓的友谊。如今两位原型人物都已经去世,真相很难探究,但或许正是这种“不真实”,才使得电影拥有了一个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圆满结局。说到底,《绿皮书》只是一部电影,只是编剧借真实人物讲述的一个故事,相比《黑色党徒》的鲜血淋漓,大概观众们更希望在影院里感受片刻的包容与温情。(本报记者 李俐)

本文来自中国青年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382B2pUVQdRDV0.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3月10日
下一篇 2025年03月10日

相关推荐

  • 豆瓣电影top52《绿皮书》:当傲慢与偏见在公路上碰撞

    一辆凯迪拉克行驶在1960年代的美国南部公路上,车里坐着两个格格不入的男人:一个是举止优雅的黑人钢琴家,一个是满嘴粗话的白人司机。这不仅仅是一场跨越美国的巡演之旅,更是一次颠覆认知的灵魂之旅。唐谢利博士活成了一个精致的矛盾体。他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却无法在餐

    2025-03-10 09:54:02
    369 0
  • 《绿皮书》:在“黑与白”背后是对人性的赞美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绿皮书》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这也让该片在国内的上映备受关注。《绿皮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个关于消除种族歧视的故事,但它的戏剧张力很强,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诠释一个严肃的主题,留

    2025-03-10 09:51:02
    279 0
  • 《绿皮书》:一场跨越种族与阶层的公路救赎之旅

    引言:绿皮书背后的双重隐喻《绿皮书》以1960年代美国南方种族隔离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白人司机托尼与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公路巡演之旅,展开了一段充满矛盾与和解的双向救赎。电影标题直接指向一本真实存在的黑人旅行指南——《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既是黑人群体在种族隔离制

    2025-03-10 09:45:02
    41 0
  • 【票房】两部新片都在强调包容,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上周五正好是三月第一天,在告别了漫长的春节档之后,电影院里终于迎来一些新鲜的面孔,一部是梦工场延续了十年的动画系列《驯龙高手3》,另一部则是刚刚在第91届奥斯卡上拿下最佳影片大奖的颁奖季热门《绿皮书》。前者作为三部曲的终章,在梦工场已经委身环球影业之后似乎又

    2025-03-10 09:42:02
    132 0
  • 票房破4亿!《绿皮书》10个友情改变人心的细节

    1905电影网讯《绿皮书》上映第四周,凭借好口碑依旧长线发力,目前票房已经突破4亿。影片这段改编自真实故事、打破偏见的友谊温暖着全国观众的心,白人司机托尼利普和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互相影响和人生态度的转变,更是成为中心元素,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就像有观众所说,“好

    2025-03-10 09:39:01
    9154 0
  • 好莱坞刻意“纠偏”,白人给黑人当司机提行李当保镖,《绿皮书》凭什么让人十分钟笑一次?

    公路片如今已发展为成熟的类型片,海外有《末路狂花》《中央车站》《阳光小美女》等或深刻沉重或轻松搞笑的影片,中国近些年也拍摄了《心花怒放》《未择之路》等作品,或在商业或在口碑上有不俗反响。在美国,反思种族歧视的内容更成为创作者有意无意张扬的部分,不仅好莱坞强

    2025-03-10 09:36:01
    219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