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璧华:“诗骨傲寒梅”

插图/丘建平

从清代乾隆至民国初叶,梅州先后出现了三位知识女性:黎玉贞、范荑香和叶璧华。她们都出自书香门第,博涉文史,知书能文,黎玉贞著《稻香楼集》,范荑香著《化碧集》,叶璧华著《古香阁集》,她们被称为“粤东三大女诗人”或“岭南三大女诗人”。我认为,称她们为“客家三大女诗人”,可能更恰当。她们标志着客家女性从“类皆操井臼亲缝纫”“靸履义髻帕首而身裙,往往与佣保杂操作,椎鲁少文”(黄遵宪《古香阁诗集序》)的体力劳动者,开始转变为富有书卷气、擅长吟诗作文的脑力劳动者。

客家女性形象的这一整体转变,叶壁华在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她1906年办起了梅州第一所女子学校——懿德女校,开创了客家女性学文化的新风;1913年,懿德女校与崇实女校合并,成立为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她被聘为学监。叶璧华不仅是客家女性的骄傲,也是促使客家女性觉醒的有功之人。

一、生平与创作

叶璧华(1841-1915),号润生,别字婉仙,又号“古梅女史”,嘉应白渡堡鸬鹚坑松树窝村(今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人。父亲叶曦初,举人,任广州教谕。叶璧华六岁随父亲寓居广州,十五岁时写诗,有才女之名。十七岁归嘉应州,嫁给梅城东郊盘龙桥秀才李蓉舫,他是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政、进士李载熙的第四子,乃风雅之士。两人伉俪情深,常诗词酬唱,被誉为清代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李蓉舫后来出外设馆授徒,叶璧华在家教儿奉亲,其思夫之情,常寄于诗词。她47岁时,其夫病逝于羊城。后来她由族叔叶衍兰招至广州,设馆定园,并在广雅书院讲学。晚年归回梅城,创办女校。1915年去世,享年75岁。

叶璧华擅长诗词文赋,生前结集为《古香阁集》。黄遵宪为之作序,丘逢甲、叶衍兰等名流称扬,名闻一时。

叶璧华刚柔兼备的形象,正像其诗中常咏的梅花,既孤冷凄清,又铜枝铁干;既冒雪冲寒,又香彻天地。有人指出,叶璧华具有梅花的柔弱孤寒的形象:“身是寒梅第一枝,妆台针罢苦吟时。那堪姹紫嫣红笔,偏写珠愁玉怨词。掩面怕教明月妒,含情应许落花知。百般瘦损珊珊骨,长抱离鸾寡鹄诗。”(选文氏杨青丹生甫拜题)也有人指出,叶璧华汇聚山川灵气,具有梅花的凛然傲骨:“岭表山川秀,兼钟女子来。仙心余寸草,诗骨傲寒梅。马帐家千里,骊歌酒一杯。朗吟三击节,巾帼此奇才。”(嘉禾叶炜松石甫拜稿)

二、“身是寒梅第一枝”

叶璧华爱花,尤其热爱梅花,“亭亭描出三生影,独爱梅花伴月吟”(《辅星先生,前身乃吴江女史汪玉珍……奉吟六章》其一),“且携樽酒坐湖上,长看疏影摇清渊”(《拟陆放翁湖上寻梅》)。她在家门前、横跨清溪的小桥旁边,种植了多株梅花,曾在一首写给侄子少颖的诗中道:“何时重践寻梅约,得得吟鞭度小桥。”(《寄少颖侄倩八首》其一)还在《还家后,粗修一舍,以庇风雨,适杨玉环年姊,谐诸女士过访,笑书一绝赠之》诗中说:“一行疏柳数株梅,树当屏风石当台。扫径不须开筚户,青山四面任君来。”屋外的梅树,被当成她家的屏风。她在“残腊消寒”“呵冻红窗袅篆烟,梅花压雪薄寒天”的冬日,读到黄遵宪的诗《今别离》,感慨非常,诵读数回后,“爰吟一律”,其中说:“论到知交文字重,吟成别意古今传。输君绮岁腰横剑,击楫中流历祖鞭。”她称赞黄遵宪中流击水的豪情,对黄遵宪吟咏的别离情绪,心意相通,特别在“梅花压雪薄寒天”的时候。甚至在洞房花烛夜,叶璧华不忘以梅花出对子,来试丈夫李蓉舫的才华:“针穿纸孔,引得寒梅一段香。”

叶璧华对梅花情有独钟,诗词歌咏最多的花是梅花,“梅花香里发清吟”(《春日寄孔惠兰女弟子》)。她作过诗《梅花》(二首)《红梅》《题画梅》《拟陆放翁湖上寻梅》《咏梅》(二首)《梦梅》《探梅》《惜梅》《寄梅》《忆梅》《兰台先生命试早梅四律》(四首),还作过词《高阳台·梅影》等。这些咏梅之作,在她现存的《古香阁全集》中格外引人注目,倾注了她满腔的感情。

在传统的比德思想和“香草美人”写法的影响下,叶璧华也像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一样,在诗作中,将自己或者心爱的朋友比作梅花:“翠羽明珰悉化尘,梅花百本恍前身。一杯春酒无情碧,吊汝芳魂锦水滨。”(《吊彭对英女士六首并引》其一)当她的丈夫离家授馆,迟迟未归时,叶璧华热切地盼望他回家,“晨昏倚栏眺,鹤立寄遐思”,她犹如“岭梅挺孤枝……瘦损幽人姿”(《蓉舫之潮订于重阳回里至残冬仍未赋归作此缄寄》),好像一枝山岭风雪中的孤梅,痴痴地翘盼丈夫归来。

三、“诗骨傲寒梅”

叶璧华在诗词创作中,除了渲染寒梅的哀怨凄清外,还展现出了寒梅的傲骨,她自己的傲骨也由此得以揭示。湖南嘉禾人叶炜松说叶璧华“诗骨傲寒梅”,可谓目光如炬。

叶璧华欣赏梅花“疏影倩教明月伴,冷香时逐美人来”(《梅花》其一)的美好形象,更赞叹梅花耐寒旺盛的生命力和铮铮铁骨。“天公著意催新韵,特放寒梅三两枝。”(《奉题彭南屏〈汉孙〉牧伯磊园诗事图》其一)“晓倚芳梅爱暗香,低头贪看睡鸳鸯。癯仙应笑侬同瘦,底事输他铁石肠。”(《病况寄外》其一)“癯仙”,指梅花。“铁石肠”,即铁石心肠,原指唐代宰相宋璟,为人刚正,曾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而被罢相,他作了《梅花赋》一文,梅花由此被视为具有铜枝铁干般傲骨的坚强者形象。

叶璧华对梅花的“铁石肠”一再吟咏:“漠漠湖云淡淡烟,欣逢玉蕊占春先。不从芳谱矜凡艳,翻讶琼宫降散仙。大地既容香作海,百花难伴鹤高眠。人间历尽风霜苦,羡尔冰心铁石坚。”“踏遍山隈与水浔,不嫌寒气冷相侵。清癯久傲神仙骨,淡泊能舒天地心。脉脉幽姿香蘸水,离离疏影月窥林。师雄一自惊幽梦,寂寞罗浮烟雾深。”(《咏梅》二首)梅花的“冰心铁石坚”“清癯久傲神仙骨”,作者是高度赞赏、羡慕的。她甚至用它来称赞同为“客家三大女诗人”的范荑香:“心肠铁石托寒梅,寂寂银釭伴夜台。野寺钟声惊晓梦,新妆犹记侍儿催。”(《赠范荑香》其一)范荑香晚年独守佛寺,其坚守孤苦的“铁石”意志堪比“寒梅”!这让我们联想到叶璧华,她的孤苦,她的“铁石”意志,也堪比“寒梅”!

在叶璧华看来,寒梅的铁骨清癯还是才能的表征。她的侄子李晓峰多年科考不售,他认为自己“骨相清癯,恐无玉堂马福命”。叶璧华寄赠一首咏梅诗给他,道:“既共群仙集玉台,岂容人世染尘埃。须知宰相和羹料,本自清癯瘦骨来。”(《晓峰侄在都致余书云,自揣骨相清癯,恐无玉堂马福命,乃寄咏梅一绝赠之》)梅花的“清癯瘦骨”是清洁、杰出的。“宰相和羹料”,指的是商王武丁欲立傅说为宰相而说的话:“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以用作调味食用的梅实,来比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贤才。叶璧华拿梅树铁骨铮铮的形象、梅子的功用以及有关典故来劝导侄子,事也凑巧,侄子后来科考就高中了。叶璧华听到消息后,很高兴,又作了一首诗《闻晓峰侄北闱报捷寄之以诗》。

梅傲然屹立于风雪中,其铁石般的“傲骨”,深受叶璧华欣赏、赞同。惺惺相惜,叶璧华自然也“诗骨傲寒梅”。

四、梅花之精魂

叶炜松称赞叶璧华钟山川灵秀,为女中奇才;客家地区梅州山川的钟灵毓秀,赋予了叶璧华杰出奇绝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

持相似看法的,是1903年出资刊刻《古香阁全集》的爱国华侨实业家、梅县松南人张榕轩,他进一步说,梅州梅花之精魂,化育了才女叶璧华。为此,他1901年作过一首长诗:

吾梅夙号梅花乡,处处人家梅树旁。

不知何时经剪伐,根株拔尽敛英芒。

岂是大造秘锺毓,磅礴郁积久弥光。

占气披图验分野,媭女一星耀文昌。

千百余年出闺秀,吟成诗集名古香。

冰为魂兮玉为骨,嫣红姹紫纷缥缃。

瘦若癯仙斜竹外,劲若铁干凌风霜。

清若冰雪照素月,艳若脂粉缀红妆。

中有伤心哀怨曲,变征之声殊凄凉。

黯兮孤鸾悲失侣,凄绝哀蝉咽夕阳。

一枝冷艳欹寒雪,离离孤影空神伤。

掩卷沉吟不忍读,拟将斯意质穹苍。

君不见,

梅花冬日经霜雪,岩阿寂寞艰苦尝。

一自冲寒占春出,天地之心数点藏。

古香古色超凡品,苍松翠柏难比芳。

花经盘错添绝艳,诗经磨折名弥彰。

竹篱茅舍表素节,兰香桂馥梅荫长。

和鸣在阴縻好爵,喜见白鹤时回翔。

噫嘻乎!

梅山梅水梅江月,尽入斯人古锦囊。

焚香坐对梅花读,是梅是诗费评量。

愧我绛纱频年设,效颦弱息列门墙。

宣文师范人千古,学书独恨无锺王。

购得梅本镂新版,金石之声殊琅琅。

明季小鸾疏香阁,叶氏一门名并扬。

吁嗟乎!

梅岭精华锺闺阁,合与五子相颉颃。

(光绪二十七年孟冬榕轩氏张煜南题赠并刊印)

张榕轩的长诗后半部交代了刊刻《古香阁全集》之事,前半部指出:梅州作为梅花乡,其梅花的毓秀精魂孕育了叶璧华,“梅岭精华锺闺阁”;叶璧华具有梅花的幽怨清洁和坚贞傲骨,其诗就是梅花的形象与精魂的外现、结晶。

本文来自光明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420B2pVVglRB1M.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1月10日
下一篇 2025年01月10日

相关推荐

  • 《大家》6期:吉勒布特的召唤

    吉勒布特的召唤作者:草树吉狄马加的早期名作《自画像》有一个题记:“风在黄昏的山冈上,悄悄对孩子说话,/风走了,远方有一个童话等着它。/孩子留下你的名字吧,在这块土地上,/因为有一天你会自豪地死去。”这风是什么?即将消逝的、“无所不在无所在”的传统?这风的言说

    2025-01-10 10:03:02
    208 0
  • 两位“黑泽”以及他们不一样的“间谍之妻”

    日本导演黑泽清常常会让人误以为与黑泽明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二位除了姓氏相同,并无血缘。但著名导演们有时会发生一些跨时空奇异勾连,最近,黑泽清的《间谍之妻》获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这部作品简直宛如黑泽明早年某部作品的“转世”。11946年,黑泽明

    2025-01-10 10:00:02
    122 0
  • 记者调查:老爸老妈迷上智能手机 只为能进儿女群

    19日,90岁的薄淑兰在家中使用平板电脑。 记者王汗冰 摄56岁的市民郇春莉向记者抱怨说,她学习用智能手机的过程简直比孩子中、高考还辛苦:巴掌大的屏幕看起来耗费眼力,时间一久头晕眼花;几十年前学的拼音早已放下,手写输入法经常提笔忘字;没有网银,不会绑定银行卡,眼看着

    2025-01-10 09:57:02
    319 0
  • 伟大时代 无愧芳华|她们是为国争光的贵州骄傲!

    改革开放40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省妇联推出了“改革开放40年40人——贵州巾帼风采录”活动,联动省直各单位、各市州从广大优秀女性中推荐产生了40名巾帼代表。她们是各条战线上的排头兵、攻尖队,或用文化艺术唱响贵州、展示贵州;或用勤劳汗水浇灌土地、生长幸福;或用

    2025-01-10 09:54:01
    16933 0
  • 女婿崩溃:丈母娘让我辞职回家带孩子 网友炸锅

    常见媳妇抱怨婆婆不帮忙这回有点特殊宁波网友@大z磊 在论坛上求助丈母娘让我这大男人辞职回家带娃怎么办?家庭情况我家(男方家)父亲精髓损伤,手不能活动,全身麻木,母亲身体不好,还要照顾父亲。老婆家还有个姐姐,姐姐的孩子由我丈母娘带。我们家条件不是很好。事情从儿

    2025-01-10 09:51:02
    357 0
  • 承受痛苦的智慧,正在年轻一代中慢慢失传?|专访凯博文

    “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种体验。承受痛苦就成了我们必须完成的功课,而每个人完成这一功课的路径可能百转千回但殊途同归。对于人类学家凯博文(阿瑟克莱曼)来说,照顾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妻子,让他对痛苦、抑郁、疾病、照护与承担痛苦的路径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阿尔茨海

    2025-01-10 09:48:01
    170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