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刑法对妨害植物防疫罪量刑是怎么规定的?

现行刑法对妨害植物防疫罪量刑是需要判处三年以下的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或者单处罚金,犯罪的构成是由犯罪的实施,需要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犯罪的事实是违反国家规定引发动植物疫情等。

一、现行刑法对妨害植物防疫罪量刑是怎么规定的?

《刑法》中规定的妨害植物防疫罪的量刑标准为: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本罪是指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是指违反有关动植物防疫、检疫的国家规定,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危险,情节严重的行为。

《刑法》第三百三十七条 违反有关动植物防疫、检疫的国家规定,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危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妨害动植物防疫罪客体要件是什么

妨害动植物防疫罪立案条件:有犯罪事实,需追究刑事责任。本罪的犯罪事实是指违反有关动植物防疫、检疫的国家规定,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危险,情节严重的行为。关于本罪的客体大致有几下几种:

第一, 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管理秩序,即管理秩序说。

第二,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制度,制度说。

第三,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我国对进出境动植物的检疫制度,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也破坏了我国的农、林、牧、渔业的正常生产。

第四,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主要客体是国家进出境动植物的检疫制度,次要客体是公共安全。

第五,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制度和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妨害植物防疫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是国家对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管理秩序,侵犯的客体是国家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制度,侵犯的客体是出境动植物的检疫制度,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等要件。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a97C2pRVgJSDVQ.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 妨害信用卡15张判刑多久,妨害信用卡管理有哪些情形

    根据你提供的内容,生成的摘要如下:,,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

    2024-12-11 03:56:31
    43 0
  • 妨害公务案件有什么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知道一些人们违反了规定,会被处于相应的惩罚。但在一些国家公务案件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妨碍公务人员,对此国家有着相应的规定,下面法务时刻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妨害公务案件有什么特点。 妨害公务案件有什么特

    2024-12-11 03:31:48
    59 0
  • 中国新刑法妨害动物检疫罪既遂判几年?

    通常是在三年以下的,国家对于进出口的动植物的检疫是非常严格的,主要为了避免有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物种。但如果是利用自身的职务去防害动植物的检验就已经是构成了犯罪,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中国新《刑法》妨害动物检疫罪既遂判几年? 法院对妨害

    2024-12-11 03:27:44
    65 0
  • 涉嫌妨害文物管理罪怎么量刑

    这里无法准确回答量刑标准,因为妨害文物管理罪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某些犯罪行为的统称,像故意损害文物罪,倒卖文物罪,故意损坏名胜古迹罪等都属于妨害文物管理罪。犯罪行为不同,量刑时的参考依据也不一样。 一、涉嫌妨害文物管理罪怎么量刑? 妨害文物管理罪的量刑标

    2024-12-11 03:14:00
    51 0
  • 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区别在于

    律师解答 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区别是: 1.妨害作证罪是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故意毁灭有关他人诉讼案件的证据的行为,最高刑是七年有期徒刑。 2.帮助毁灭证据罪是帮助他人毁灭有关他人诉讼案件的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最高刑是三年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

    2024-12-11 02:39:46
    71 0
  • 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司法解释

    法释〔2018〕19号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5次会议、2009年11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2024-12-11 02:37:37
    50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