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论语心得体会感悟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1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再谈《诗经》。《诗经》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无邪"("思"为语助词,并非思想的意思)。这里的邪不是邪恶,而是邪曲,即伪饰。无邪,就是真诚无虚。李泽厚《今读》引郑浩《论语集注述要》: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若说"为人之学",其中伪饰必然难免。文章伪饰并不难,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却很少听说有谁耗费心力去硬写诗来伪饰自己,更不曾听说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写成的诗被誉为佳作。"诗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伪饰,即便试图伪饰也很容易被发现。因此,诗最可称得上一个"真"字。

《宋诗菁华录》评陆游《钗头凤》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唯其情真意诚,笔端才能凄婉萧索。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寥寥四句,语意平凡,直似脱口而出一般,豪无华丽辞藻可言,不带半点修饰。但这首极为平凡的诗,却因感情真诚,便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欢诗的,自忖也还有一两分诗情,只是空有诗情,无奈缺少诗才,所以只能体悟诗人的情感,却难以用好诗来表达自己。以前也曾硬着头皮凑出几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脚之极,看来这写诗是勉强不来的。

孔子不是诗人,似乎也不见得有诗人气质,但《诗经》是先秦思想家必读的典籍,孔子没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读《诗经》,读的.是兴、观、群、怨之道(《阳货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诗句都带上了礼乐教化的色彩,这才有了《论语》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诗无达诂",况且诗中本就很多比兴,后人对《诗经》断章取义,强作类比,也无可厚非。而且这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为孔子所惯用。孔子思想不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很少论及"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他的思路多为"如何做",于平凡的行为要求中见大智慧。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__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3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还是以仁德为主,从各个方面去探讨仁德的特征。其中有许多闻名的句子,如:“朽木不行雕也。粪土之墙不行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消失过,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第一个评论人物就是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是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公冶长的了解,孔子是他的师父,我想他确定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看待一个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钱财,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其次个评论人物是南容,姓南宫名适,他也是孔子的弟子。虽没有详细说明他究竟是哪方面突出,但还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无形中对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评价。

第三个评价的人物是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那他的优秀品德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言外之意说自己就是个君子,子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有仁德的弟子。

对于孔子评价的方面,去衡量人的仁德,在这一章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一些不良的品德,还是在看过这一章后能做以悔改,盼望人人都是个具有仁德之心的人,那么这个将会是多么的美妙!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4

每一次读《论语心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柳局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够给我心灵的洗礼。读这一篇感触我的有很多。柳局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教育的元典,是中国伦理的底色,不学习不仅做人做不好,不学习做教育也做不好,不学习做其他事业也很难做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柳局说:依照孔子的主张很简单,管理一个领域,管理一个地方做好三件事情就可以了,一是自己做出榜样。二是下属或百姓勤劳,三是认准的道路坚持不懈走下去,不能朝令夕改。比如校长管理一所学校吗,首先是校长率先 ,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是的。上周的一天下午吃完饭的时候陈校打好饭从饭堂出来,发现一年级伏羲班孩子排队没有精气神,陈校立马放下手中的饭来整理队伍,几分钟之内一支懒散的队伍被陈校训练出一支像解放军的队伍。特别是谭国俊两个老师都说搞不定。上课不认真走路也走不好。在陈校面前也英姿飒爽。我们老师也一样,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吗?就拿进出教室的鞠躬礼来说吧。孩子们每次进教室都是恭恭敬敬的九十度鞠躬礼,而我经常会因为事情多而忘记了鞠躬礼。惭愧的是:一个是自己没有以身作则。二是不能坚持。孩子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老师的问题。如果孩子表现的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应该老师本身也是懒洋洋的。以后应该想办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才行。老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学会学习,学会琢磨,学会思考,学会总结…..要先把自己武装起来,老师要给学习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柳局说:孔子办学不是培养农民,不是培养菜农而是培养精英,以精英传承文化,传播文化,改变社会,在孔子看来,学好礼仪,讲求信义,天下归心,大事可成。这与伏羲教育培养的方向非常吻合。可是我们很多还是更注重孩子的知识方面。不能像林老师那样,把教育做到极致。林老师教的不单只是书本知识,更多的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还有担当、胆识、细心、诚信、积极的领袖品质。

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柳局说教育的根本追求是尊重差异,然而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这些管理者每天都在干着“求同”的事,这样的教育如何发现个性,如何张扬个性,如何培养大师?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我们撒下去,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5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 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 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

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 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6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7

读完《论语》后,我感觉真是受益匪浅,同样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己。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拒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

读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8

在现今社会中,由于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做人乃至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现在社会中的理性的道德体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说朋友的重要,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有一种说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论语中,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感触较深的首先是: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引导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其次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宽容,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第三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淡定,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理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那些充满了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小故事告诉我们,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的态度。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有一颗让自己快乐的心,让自己成为一缕阳光,去照亮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这不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同样是我们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修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合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给我们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结合实际学习《论语》感到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净化了心灵、调整了心态,尽管我们在一些事情的境遇中可能会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事实”的颠倒,但仍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只要你静心去体会,过程比结果更能让人感悟真谛。遇事不要过分计较,又要宽以待人,坦然淡定的处世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诸多真诚的回报与快乐!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e58C2pWUwFXBVQ.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淘宝评论语通用20字怎么写(商家回复顾客好评的暖心句子)

    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购物。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商品质量和卖家服务质量是他们考虑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淘宝店铺中的好评率则成为了衡量卖家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一个好评多少分才算是好的呢?根据淘宝的规定

    2024-12-11 08:17:56
    29 0
  • 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3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以下是教育教学界公认的一些优秀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为教师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

    2024-12-11 00:43:34
    31 0
  •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9篇

    摘要: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

    2024-12-10 23:54:59
    36 0
  •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精选9篇

    摘要: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以上是书中的一段解释,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苏轼的《留侯论》中也有一段关于勇者的阐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

    2024-12-10 22:09:50
    25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