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为它痴狂,汪曾祺因它快乐,这才是中国人闭关的最大动力

前言:

今天你们对“水菜丽番号”可能比较注重,兄弟们都需要剖析一些“水菜丽番号”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水菜丽番号””的相关资讯,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大家快快来学习一下吧!

文| 沙柳 书院特邀作者

责编 | 淡淡翠

在中国,吃是大事。

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表达,就是从“请你吃饭”体现的。

黄永玉的求爱宣言是:“我有一百斤粮票,你要吗?”

黄霑曾经说过余铮的一件趣事:

有一个人准备自行了断,上吊之前发现肚子饿了,就蒸了一条鱼。吃过之后,这么美味,还死什么。

林夕却又写过黄霑的一件趣事:

有位女孩打电话给黄霑,说痛不欲生,准备自杀。黄霑请她出来聊聊,二人去吃了一条清蒸苏眉。两个人大快朵颐以后,那女孩也觉得人生如此美好,死了多可惜,就不自杀了。

吃到好吃的是什么感觉?满足、舒服,从心里到精神,无一处不熨帖。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雅士,不仅是文学大家,更是大神级美食家。

经他们吃过抑或写过的美食,无一不引人入胜,读来让人垂涎三尺。

最讲究的美食家

《随园食单》,是袁枚集40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他将日常饮食上升为大雅学问。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出了吃货对吃的严苛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腻如一。一盘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两,若用鸡、鱼,最多不过6两。猪有43种做法,而甲鱼只有6种;鸡分5个部分可吃,而鹿最佳者,只在尾上一道浆。做一餐饭有14个注意事项,而且绝对不能涮火锅……”

在这样的吃货面前,吃,已不再是果腹的手段,而是一种文化,一项事业。

袁枚曾公然宣称,自己平生九大爱好。好味,排第一。

有一次,他在人家家里吃了一道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雪,嫩若凉粉,细似凝脂 ,菊香淡淡。

袁枚,夹了一块,细细品味之后,感觉不错,径直离席,笑呵呵地去请教豆腐的做法。

豆腐店主人,看到来人是大才子袁枚,有意打趣他,故意卖关子:

“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天你如肯为这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

袁枚大笑起身,弯腰便拜,毕恭毕敬地向店主三鞠躬。

店主见名满天下的袁枚居然俯首施礼,果真屈尊求教,后悔自己玩笑开大了,赶忙竹筒倒豆子,把秘方全都教给了他。

一时间,袁枚为豆腐折腰的故事,传为美谈。

就这样,日积月累,袁枚搜集到了326种美食的做法,在72岁高龄时,写成了经典名篇《随园食单》,将江浙美食悉数囊括,堪比舌尖上的中国古代美食志。

最能体现“最讲究的美食家”称号的,是袁枚还将菜的做法,出自何人何家注明,可考究,能追溯,着实让人钦佩袁枚对吃的讲究与执着。

一蔬一饭,在袁枚这里,是闲情,也是雅趣。

最有动手能力的美食家

“中国第一食神”蔡澜,是一个真正爱吃又会吃的人。

他竟然把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杜撰的一道菜——“二十四桥明月夜”,亲手做了出来。

在《射雕》第十三回,郭靖和黄蓉巧遇洪七公。

鬼灵精黄蓉,以美食引诱洪七公教郭靖武功,便以豆腐和火腿为原料,做了一道人间至味:

“那豆腐却是非同小可,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廿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廿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之不食。

洪七公一尝,自然大为倾倒。这味蒸豆腐也有个唐诗的名目,叫做‘二十四桥明月夜’。”

再看蔡澜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把整只金华火腿锯开三分之一当盖,在余下的三分之二的火腿上,先用电钻挖二十四个洞,再用雪糕器舀出圆形的豆腐塞进洞里,蒸八个小时,让豆腐慢慢入味。

蒸熟以后,弃火腿,吃豆腐,唇齿间既有豆腐的嫩滑,又有火腿的清香,过瘾至极。

难怪蔡澜说:

“有美食入口,有美人入心,这就是人间乐事!”

果然!

最有烟火气的美食家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书,生活气息浓厚,烟火气很重,有人说看汪曾祺写吃的,能把人馋死。

连金庸都说,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他是中国最懂吃的老头儿。

袁枚的吃太讲究,蔡澜的吃太高雅,而汪曾祺的吃,吃的虽都是寻常食物,却给人一种“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真实感。

黄永玉的儿子,吃了汪曾祺做的口蘑煮豆子,在日记里表扬他:

“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伟大之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不同于常人的消解之道,于日常琐碎中创造生活乐趣,把寻常日子过出诗意。

有天,汪家女儿有客人来,汪老表现不好,被女儿批评不够热情。

于是,在客人第二次再来时,老头儿热情招待,亲自下厨,做出了一盘蜂蜜小萝卜。

脆生生、水嫩嫩的小萝卜削了皮,切成滚刀块,洒上蜂蜜,插上牙签,端给客人吃,还不忘自夸“蜂蜜小萝卜,这个多雅。”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他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兴,盘盘见底。”

行文如为人。

这个可爱的老头儿,就是这样活着、走着、吃着、看着,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宁静恬淡的安闲心态,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永远不消沉不沮丧的美好世界。

吃,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生质量,取决于心态。

没有谁活得容易,生活的烦恼,谁都逃不过。

就像汪曾祺,38岁时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接受劳动改造。

当时他“忍不住哭出声来”,也曾经期望自己“是个疯子,可以不感觉自己的痛苦”。

但最终,他还是“随遇而安”地接受了命运,在农村的日子里,尽管“锄地、扛麻袋、起猪圈、刨冻粪……”

又累又看不到希望,他还是能找到乐子,研究那里大量种植的土豆的N种吃法。

胃暖了,心就是暖的。心暖了,日子就是快活的。

这种精神,在中国老百姓身上,随处可见。

网上有一个问题:“疫情期间,我们在家能做什么?”

“炸酥肉啊!蘸白糖或者干吃,都好吃,怎么开心怎么吃。”

“烤面包啊!买了好久的面包机,这回可有空用它啦。”

“包饺子啊!以前爱吃饺子没空包,这把可过瘾啦。”

网友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都将“吃”放在了生活的首位。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吃,从来不是满足生存这么简单。它是对生活的热忱,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自称“活明白了”的蔡澜,就直言不讳地宣称:“最好的人生就是吃饱喝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该图来自《饮食男女》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百姓,就是这么好吃、会吃、乐吃,只要还有美食和爱,一切难关就都会过去。

过山过水,过就是了;吃饱喝足,照常上路!

所以黄霑在《笑傲江湖》中这样呐喊: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

只记今朝……


那咱们就吃好喝好,把日子过好!

【首发平台】百家号:李砍柴 头条号:李砍柴

【排版|匆匆 审核|沐漪】

【每日话题】关于 美食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关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原创不易,盗文必究。)

本文来自李砍柴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uduzhe.cn/fbfdeB2pVVgZVDVA.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1月06日
下一篇 2025年01月06日

相关推荐

  • 日本禁不掉AV,但女优们更有人权了

    日本要立法禁止AV?6月,这个以讹传讹的消息在部分国内社区激起了一定讨论,其出处是日本立宪民主党议员堤要在某次会议上的提案:“电影电视上有杀人的镜头,但拍摄时绝不会真的杀人。但性行为有时却会在摄影现场实拍,这势必会带来怀孕、性病、抑郁和PTSD等各种危险,并不尊

    2025-01-08 06:45:02
    203831 0
  • 中华经典资源库1 :《关雎》竟蕴含这么多深意!一探究竟

    【小编说】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国家语委精心制作了“中华经典资源库”,选取百篇文质兼美的中华经典诗文,邀请当代名家以诵读、书写、讲解的方式,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从今天起,“微言教育”开设“中华经典资源库”栏目,为大家一一展示诗文经典!关关雎鸠

    2025-01-07 11:33:01
    968 0
  • 器皿之美︱第11届国际美浓陶艺展作品赏析

    陶瓷艺术,同样可以进行创新并使之与众不同。文章来源:德化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ID:gh_f335cda249a5作者:小研编辑:卝生生活陶艺把生活与陶瓷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对陶瓷艺术的其它分支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以服务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的方便使用为出发点。在遵循

    2025-01-06 15:54:02
    681 0
  • 100部耽美合集,有些只能靠YY!(1)

    NO.100绝园的暴风雨出品时间:2012动漫集数:TV版 预计24集原作作者:城平京左有秀(构成)彩崎廉(作画)动漫类型:魔法腐向程度:YY向腐月有言:别以为中间加了个去世的妹妹,就能改变基情的本质了,不过是伪装而已故事简介:某一天,最强的魔法使公主锁部叶风被部下左门暗算

    2025-01-06 12:06:01
    22868 0
  • 在春天里读汪曾祺 美文中品“人间五味”|当代书评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一位作家,只要他的作品被人们阅读着,他就还“活”着。虽然历经时光淘洗,汪曾祺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历时8年精心编辑的、收文最全的《汪曾祺全集》,自2019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汪迷”喜爱和专家学者称赞,9次已

    2025-01-05 07:18:01
    93 0
  • 心在鄱阳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有时看见某个熟悉的路牌,就打转向灯顺势拐过去,因为它指向鄱阳。离开鄱阳县城二十多年,我无数次重演以上“即兴之举”。爸爸和妹妹住在城里,几个亲友住在县城四周。于我而言,他们是情感吸铁石,但他们又不是我去鄱阳的全部理由。每

    2025-01-04 04:54:02
    800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