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馆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簠”
省博物馆新馆处处体现楚文化的特色,其外观与老馆的组合仿佛是一件楚国青铜器——“簠”。走入新馆的工地,壮观的建筑立面首先映入眼帘,场馆入口大气开阔,立面上是石材拼接的楚文化凤图腾纹样,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杨坤鹏介绍,建筑的外观造型构思来源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楚文化展厅内一件青铜器——“楚屈子赤角铜簠”,此器呈长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盖,盖与器形状相同,上下对称,合成一体。
“簠”和凤图腾纹样的元素,同样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得到运用,如中庭形状、门把手细节设计、出风口隐蔽工程、编钟演奏厅立面设计等,体现设计元素的一体化。
博物馆建筑中首个机械式升降舞台
新馆一层大厅的左手边,下到地下一层,可以见到一个编钟形状外观的大厅,未来将作为演奏厅。目前,里边搭着脚手架正在进行装修施工,外部的工人正在安装吸音棉等材料。
杨坤鹏介绍,这个演奏厅高度是两层,位于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之间;但舞台区大约有6层楼的高度,还向下开挖了大约四层的空间,用于机械式升降舞台。
丰富的地下空间“暗藏玄机”,给演出的场景提供更多的空间,大大提升未来观看演出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国内博物馆类建筑之中首个运用机械式升降舞台的项目。
大厅“天花板”别有“洞天”
进入新馆的一层大厅,越往前走视觉越开阔,走入正中央,抬头看向上方,只见一个直径达22.4米的白色圆形的“星空顶”。
杨坤鹏介绍,看上去白色的圆形顶面,其实是由密密麻麻白色光纤维组成的立体LED显示屏,与常见的黑色LED显示屏完全不同,开启灯光之后,可以见到楚文化的纹样和二十八星宿图,还可以根据设计,变幻出不同的图案;关闭灯光之后,又是白色的顶面,增加空间的明亮和通透。
走上二楼的大厅,走近看“天花板”,明显见到这是一根根下垂的白色光纤维,与建筑的白色顶面融为一体。
超大玻璃幕墙打造景观中庭
新馆建成后,主要的参观人流是从南广场到达,老馆与新馆之间设计衔接新老建筑的连廊,把人流直接从老馆的中庭过渡到新馆的中庭,到达新馆的中庭视野顿时开阔,东湖的美丽风景顿时映入眼帘。
新馆的中庭由两个巨大的树形白色仿生结构柱支撑,两边各设有一组白色旋转楼梯,从二楼到四楼全部安装玻璃幕墙,中间没有任何的柱子,可直接看见室外的东湖边的风景,绿树葱郁、远处的山水依稀可见。
杨坤鹏介绍,两根立柱是三层中庭空间的支撑,总高度20.4米,外观设计采用仿生结构柱的造型,长达58.8米的沿景观面减少了6根结构柱,使得中庭视野更加完整;顶上配以三角形状的透光玻璃,增加室内的自然光线;正对面的玻璃墙,同样充分利用室外的自然光线,给中庭增加更佳的视觉效果。
连接二层到四层的白色旋转楼梯,更是拍照的绝佳去处。
顶楼270°观湖平台可观无敌湖景
走上4楼的大厅,在展厅空间之外,两侧各有专门的人行通道走到室外的观景平台,可270°观看无敌湖景。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见到,室外观景平台同样设有玻璃幕墙,非垂直的设计,而是呈现一定倒坡度,站在室外抬眼就可见到自己的镜像,有种空间的玄妙感。
四楼的室外平台十分开阔,走出来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左侧的平台正对着天鹅湖和东湖部分湖岸。
杨坤鹏介绍,开敞的空间内搭配的休憩石凳,造型一脉相承楚文化纹样,方便游人参观博物馆后的休憩;整个室外的空间面积足够大,无敌的湖景,再配以周边绿树成荫,未来将成为绝佳的观景点。
作者:
来源: 长江日报
本文来自光明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09dB2pUVQhTDV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