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一直偏爱灾难类型电影
看过《末日崩塌》的预告片,尼玛,预告片的原声不错《sia- california dreamin'》(自己度娘哈)
趁等人时间,赶快找来听一下,发现只有酷狗有全集
手头只带了一条232,mb低频残,应付这类强调气势和节奏的,对低频有要求的力不从心啊
于是继续翻,哈哈,一条接近于尸体的fs1出现
尼玛果然难推,macbook下,那个鼓敲的像踏板,原来特点鲜明的分离度刹那浆糊啊,果断换回232,不知道是不是mp3的原因,
继续度娘,发现伴奏尽然发抖
还不如预告片当中的表现
ps:对面来了个妹子,长头发、圆脸、白外套,犹豫着要不要拍照,听口音,山东妹子,笑的好甜
好,问题来了,好(贵)耳机听音乐为啥还不如小白?
当有损格式信息量不够的情况下,素质越高(某种意义上说,越贵的耳机),越难听
why?
正如4k屏幕和1080p底下,同样1024*768分辨率的照片、铺满屏幕,你会发现,高分辨率屏展现的照片是糊的,8k的屏底下,我想糊的程度更加明显
听音也是如此,高素质耳机带来的是更多听音细节,缺乏高质量的音乐内容去匹配,还不如普通的耳机,
买那么贵的耳机干嘛?闷骚的炫一下,然而,这并没有卵用!
举例:正如08年的时候,下麻妃之类的片子1.3g的avi,thinkpad t400,那个清楚啊,现在w530下,1.3g的avi,尼玛,哪个糊啊,说好的高分去哪里了?
直接影响大摫的表现(就不放图举例了)
好,继续往祖坟上刨!
严格的来说,数字音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损
音乐的格式不重要,mp3、ape、wav之类的并无本之上的区别,重要的是采样率和码率
我们来看一下声音录制成数字信号的过程
现场演奏或表演——>声电转换——>采样(模数转换)——>量化(将数字信号用适当的数值表示)——>编码(数据压缩)——>存储——>解码(数据还原)——>反采样(数模转换)——>电声转换——>声音
采样、编码环节决定了音乐文件的好坏
这两个过程,通俗一点讲,就如同下面这样图:
数字音乐,顾名思义,是以数字格式存储的(这不是废话吗)
也就是记录了上面一堆点的横纵坐标
上面点数的密集程度,可以理解为采样率
横纵坐标的记录和存储,可以理解为编码
那么真相来了,点数越密集,代表越接近于真实的音频曲线
编码越没压缩,点坐标越精确
哈,大致是这个意思
欢迎拍砖哈
本文来自乙迷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1b8B2pVVghWBVw.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