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阿星应邀首席增长官研习社社群做的一次分享,反响不错,现将这个分享内容的文字整理版如下,以下是正文:
我是靠谱的阿星(李星),大家可以叫我阿星,我的职业履历相对比较单纯,我大学读的是广告学,毕业之后就在企业里从事宣传工作,而且都是在医药行业企业里面负责集团文宣工作,然后就读研究生去了,然后在研究生阶段自学研究互联网,通过做自媒体研究互联网里面的行业现象然后写一篇篇文章,到研究生我已经写了400篇,大概看了200多个项目,应该说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案例,通过做自媒体,关键是验证了自己从零基础摸索的方法的有效性,就开始创业带徒弟,不断和打磨如何通过自媒体帮助企业做传播方法论,有时候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是很难抽出时间来筹备的,不过呢,正好有疫情我待在湖北,有充分的时间研究我的《媒体化战略》——如何用自媒体和媒体的新理念和方法帮助企业做市场做推广,这是一个帮助大家做业务增量的移动营销方法论体系。接下来我开始做基本轮廓的分享。
这里有我的一个介绍,里面有我今天分享的一个大体的框架以及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今天的分享是文字输入模式为主,其实也是很好的,因为文字相对于视频和声音其实更能保存信息,也能够更加沉下心来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快速扫过大略,提炼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和人微信私聊的时候不喜欢别人发一堆语音而是倾向于看文字的原因,因为大家养成了看文字的习惯,所以也倾向于去看公众号,公众号文字内容其实也是大于视频的份额的,这也导致腾讯本身在短视频领域错失了一些机会,但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腾讯一直是最稳的,因为文字信息的属性决定的,所以我相信广大网友在浮躁之后,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微信之中搞事情,琢磨创业的,对这个我期待大家要有信心,别一看到别人讲抖音或者视频号就自乱阵脚了,我们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最优势的点,然后想办法怎么用基础、简单的办法要落实自己业务,而不是+一堆方法和课程,那些其实很多是虚的。还是要回到业务的本质。
我想我先出最基础的几个问题开始来讲起吧
以前我在互动的时候这个是分5页PPT ,然后用大概半个小时和大家一起讨论,究竟什么是公司、产品、营销、信息、媒体的本质。
在我看来,公司就是创始人和同伴一起做一件事情,来解决或者改善某个社会问题获得盈利的组织;产品也是作品,是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东西;营销就是满足别人的需求获利过程,可能是物质需求,也可能是精神需求。
然后我倒退回去想,你营销做的好,自然会想办法把满足别人需要的东西做成产品,哪怕是线上的服务,只要能够做到相对标准化,并且有一个定价体系能够依托渠道(包含线上线下一切渠道,当然也包括了媒体)推广让用户获取并且买单就是产品了,然后要不断丰富这个产品,要招更多人的来行程更多的利润也就有了公司。因此公司不是随随便便产生的,不是为了当老板而当老板,最重要的还是有产品并且能够营销出去,营销绝对不是自己觉得自己东西很牛逼,而是心中有别人,在满足别人的需求,来实现获利,这也是很多为什么很牛逼的人没有办法干营销,也没有办法做增长的原因,因为他自己已经自给自足了。
信息这个词还有情报的意思,满足人觉得确定性的东西,因此消息并不等于信息,你觉得有用的信息对我来说未必是有信息增量的,信息差实际上是并不会因为信息时代到来而消息,因为人的需求和认知状态是不一样的。
我最近看到一个新闻就是郭刚堂经过24年寻子的消息,我也是哭的不止一次 这是一个大写的人。
郭大哥的孩子郭振被偷走之后,他到处在全国插着旗子骑摩托去寻子,他说过一句话,每当看到孩子的信息他就启程去那个城市,因为信息对于他来说是生命,当然也会有一些假消息,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真信息什么是假消息,只有在路上他才知道自己是父亲。
同志们,信息是生命啊 ,信息的有用性是因人而异的,一定是对应需求和人状态的,真正有用的信息有时候就像人海茫茫之中大海捞针一样,这个过程很像我们自己苦苦追寻的增长之道,可能属于您的“宝贝”早就熟悉不过,在灯火阑珊之处,如果放弃了希望,不再寻找和甄别,我们就失去了动力,因为人和企业一样都是为了希望而活着的。
媒介Media这个词国内翻译成媒体,有点约定俗成的感觉,一般理解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而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国家、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都如此重视媒体呢?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所谓“权力”就是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力量,比如父母对小孩有监护权、主持人对参会嘉宾出场引导的是专业权、“居高声自远”和“人微言轻”讲的是话语权,以及我们所都认可社会契约的公共管理权力等等。
郭刚堂大哥为了找到他的孩子,一遍一遍面对媒体上电视去讲述自己的孩子被丢失的故事,还因为在媒体上出镜被导演彭三源看到拍成了电影《失孤》。为什么郭大哥要这么做?因为他自己用脚步做网线丈量一个个城市的速度和效率太慢了,他是用最原始的办法在寻娃,所以让人格外感动。但是这个最原始的办法必须借助于电影媒体抖音短视频加上现代化DNA数据化才能产生最终的效果。
这多么像我们企业做市场一个隐喻。如果我们很用心一个点点走线下只要是诚心的,但是这个过程会很漫长,需要19年的时间,甚至用上了电影+电视这种传统媒介之中最猛的最高端的媒介依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如果借助于短视频+大数据+公安政务数据化+再加上疫情网格化数据化处理等密度和精度更高的数字化力量就很快能够实现“大海捞针”,在这个过程之中,媒体化绝不只是简单的传播方式,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是能够寻找生命的,拯救家庭的,当然也是能够救一家企业的,因为任何产品的用户和客户,都是我们要为之而孜孜以求的目标。
那我们去想想媒体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在手机上的阅读、点击、收藏、付费、转发、推荐这些行为,是不是也受某种力量的制约和决定呢?如果没有这种客观力量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现在人们可以不看书看报,但不得不看手机了。实际上每一种媒介都有其内在固有的吸引力和权能,这种力量原本专属于狭义的媒体也就是掌握了新闻牌照的传统媒体和国家“喉舌”,传统媒体中的编审团队决定了什么样的内容会被公众看到,甚至我们可以通过传统大众媒体的归属权来看出一个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比如在美国传媒集团和互联网平台公司控制权基本掌握在犹太人手上。
当我们带入到郭大哥的视角时候,我们就会深切的明白这一点,一切能够传导收集识别信息的渠道就是他的希望所在,所以他感谢了党和公安机关(公权力),感谢了媒体关注(我理解包含电视节目和短视频平台),感谢了刘德华(明星影响力)感谢了网红大咖(自媒体)接力。因为这些都是他能够生存下去的凭依,这些也能过说明媒体本身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千万不要等到悲剧发生的时候才想到借助媒体的力量,作为企业和个人都必须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经营。
在互联网技术红利和数字化浪潮之下,原本属于统治阶层所标配的话语权“下放”给了很多的自媒体,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去发声,去呈现他们所认识的信息,过去那种社会阶层越高掌握的信息越多的运转模式正在被打破,与此同时算法作为信息推荐方式成为新的“把关人”;每一个自媒体都在提升和修炼影响他们网上行为的影响力,他们所呈现的信息包含了知识、也包含了很多个人主观判断,人们通常会关注能够带来信息差或信息增量的人,运营人员也会把他们的内容包装成为产品,从而来满足人的需求,甚至获利盈利,并且组织一帮人来做服务,升级为一个可盈利的组织;与此同时他们又不得不受限于媒体的受众规模、流量话题、媒介变迁等进行活动。所以这几个词的定义都是相互联系。
接下来我们分三讲来讨论,如何以“媒体化”理念来看到现在公司的业务?我们公司哪些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执行媒体化战略?以及媒体化战略在落地之中应该重视哪些方面?
那什么是媒体化呢?这个词是我自创的一个词,并且我给了一个全新定义和理论框架体系,和市面上其他人讲的都不一样。因为我觉得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介、数字媒介等词太多杂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有用到“媒体化”才能概括这种媒体的演变和生成现象。
我这本书写出来之后,小鹅通创始人老鲍购买了200本,给每一个高管发了一本,让全员都来读我写的书,我后来吃饭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会对我的这本书感兴趣,鲍春健总这样告诉我,『“小鹅通从做自媒体大V知识经济的工具搭建者,到成为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做新教育的SaaS服务商,再到成为各行各行做直播带货和内容营销的通用型工具,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小鹅通能从小鹅成为‘肥鹅’,直到看到了你写的《媒体化战略》这本书,明白了原来我们是找住了各行各行媒体化的超级风口,而媒体化肯定是从自媒体开始的,你的这本书等于替我们做了理论总结。”』
在我看来,“媒体化是组织机构或个人主动适应拥抱媒体发展线上化、数字化的一种思维方式或经营方式。”
这个定义每一个字都很重要,我是学哲学的,我自己自学西方哲学了十年,应该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研究人是怎么思考的,而并不是去研究具体某个思考对象。人的思考一般是通过名词概念形成了判断,再由判断形成推理,由此构成了在具体某个方面的逻辑体系。学习哲学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加重视界定概念,因为概念是发起思考的基础。当我们一旦确定了概念的真正意思,就能经受住变幻莫测的变化而不发生动摇,让人以“不变”(本质)应对万变的“现象”,所以思想者也被称之为“静观者”。所以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理论、理论基点是概念(概念必须要有定义),并且必须站得住脚,经得起检验。
大家通过我的分享能够知道“媒体化”定义,这次分享就已经成功了。
当前我们时代媒体化具体表现为“数字媒介”,数字媒介是媒体化中的变化的驱动力和推动者,本质上是人或者组织进行思想交流、才华展示、价值输出、资源汇聚的线上通道。因此以数字媒介为主要特色的媒体化实际上是每一个网友、媒体机构、企业、互联网平台基于线上的生存方式和经营方式。
现在媒体化的“化”有哪些方面呢?
现在趋势就是这些,企业也可以成为一家媒体公司,很多企业都是在找转型法宝,甚至还在去想怎么做APP或者用外包团队来做技术解决方案,但是要知道的是企业本身进行数字化转型或者说互联网转型也好就是做业务的数据化,当你把业务进行数字化了,本身就是互联网公司了,那么怎么才能进行业务数字化呢,其实媒体化使用数字媒介就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实体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核心区别主要是上面这张图,我们需要扬长避短,找到企业传播的缺憾的地方才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企业传播方式、媒介选择上,大家对应看下,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回事,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被互联网平台忽悠的不知道东南西北了,以为自己是“传统企业”,“传统”这个词只是一个束缚自己文化自信的被人强加的公关标签,你认为自己是传统企业实际上怎么转都是失败的,不可能有半点成功的可能性。只要把自己定位在新的企业,与新技术和新理念对接在一起,运用新媒体就是焕新最快方式之一。实际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谓“新”是自己用新这个概念给自己做动员使用的。
另外我要说的是,企业流量和增长瓶颈绝不是什么其他外部的原因,而是在企业的内部,因为企业的市场部本身还在使用一套非常落后的宣传办法,根本没有运用新媒体、运营互联网流量平台进行系统的;拉流量做免费低成本的获客的能力,那就只能指望企业的销售人员去使用一些非常粗暴的市场手段去获客,自然很容易被人拉黑和抵触,这实际上是企业内部市场部与消费部之间的脱节导致的,不能完全怪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垄断格局。事实上,这些平台之所以能够垄断流量一定是调动了无数自媒体在其中免费的产生内容吸引了网友注意力,就像阿Q说的,和尚莫得你为啥摸不得?别人在里面搞成了大V和网红,你怎么就不能,你不能你的员工为啥不能?觉悟了这一点就一个字:干他丫的!
企业怎么做媒体化要把握这三点原则,你一定有你擅长的领域把它业务数字化就是最牛逼的财富,第二是其他平台全部是流量做能量的,微信是做私流量的,怎么形成公-私之间的转化只能做IP。如果要触达什么样的用户就研究用户在看什么IP(泛注意力流量和深度思想行动决定的账户进行研究)跟着做就行了再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优化,营销方法是没有什么知识产权,竞争对手和账户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IP都是从ID做起来的,就像任何一个人都有身份证但是不是每一个有身份证的人都有身份,IP就是如此,一定是优秀的ID,里面有系统的内容运营,这也是回应了我演讲的主题为什么要做好内容和传播。而怎么转化IP呢?那就是要分三步曲来转化落地自己的流量。
怎么落地自己的私域流量?现在各个导师都是讲IP讲私域流量池,其实有的是花里胡哨,因为没有看到有多少死了的项目,也没有看到怎么做能够成,很多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有的还是为了卖工具的,所以大部分都没有什么卵用。任何一行真正能够成功企业肯定只有10%,因为真正找到有用信息和关于企业立身之命的行业核心认知的肯定不到10%,如果超过了这个企业就没法做了,被人做烂了,也就成为了薄利亏本还吃苦的行业,核心就是这三部曲。
字很小,希望大家不要传播,自己去收藏下来慢慢去实践就行了,我记不清楚我阻止了多少老板去做APP了,砸广告了,因为基础流量一定是要用内容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上手做APP是必死无疑的,我2017年就写过《为什么90%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没戏!》就是看到这一点。现在大家看看万达和苏宁基本上都做不成互联网就在这里。路径错了。
一般来说回款客户量2000在微信里都可以解决;2000+-5000+可以上小程序。稳定回款客户达到5000+才能做APP,并且所有的客户还要回到小程序和微信之中形成一个移动场景里面有穿插的营销密度。
那么怎么做呢?核心要点一定是发挥企业团队的力量来做,创始人要上,核心团队也要上,这样才叫战略,不可能底层员工来做战略,这个就不科学了。以前媒体公关和内容营销都是新媒体部门在做,这就只能发挥一些战术层面的隔靴搔痒的工作,而没有办法深入到企业创造客户增长和业务增量的营销工作之中。因为我上面说的我是学广告学了,我在大学里面基本其他课程都逃课了,但是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我从12版本读到16版,而且看英文,威廉·艾伦斯《现代广告学》通论也是上下两本做了三个笔记本,这个应该是我本科学习最大的收获了,后来我学了西方哲学这么多,我发现老外最利害还是营销,因为知识在对老外来说都是获利工具,什么东西不获利就是不科学,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玄乎实际上也是为了获利的,比如上帝,一神之类的,因为这才是最高层面的营销能够控制人心的阴符之术;甚至连科学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进行验证需要不断进行假说式推演和迭代的盈利工具的。
那么如何进行媒体化营销呢,我提出了三个原则
所谓蓝V就是现在企业所做的企业号,蓝V一般是企业用来给老板看的,几乎所有公司的蓝V只有一个日活读者;我之前写过一篇《别做蓝V了》因为蓝V是品牌思维,而品牌是工业化思维,是Brand是烙印,而新媒体是你是没有办法在你的账户上做烙印的,也不能直接在脸上打烙印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故事,你经历,你说话的声音,你的团队,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产品却是同质化的,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有超过3个品牌,其他都是牌子,因为人是不可能货比四家的,一个货品系列在人的脑袋里最多只能记住三个,所以品牌是稀缺资源,这才需要有定位,创造一个独特的心理位置(抢占心智),但是怎么抢也不可能超过三个,剩下的就是其他品类了,比如电商平台大家能够记起来的就三家,其他的只能进入到垂直电商序列之中说其他类型产品的时候才会想到。但是IP并不是稀缺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存在这么多网红这么多自媒体大咖的原因。
很多企业一听说做营销就想到打广告做硬广而不是做发动用户来进行口碑推荐,让用户做来做内容。之前我培训一家做K12国学培训的企业,老板一开始请我之前准备邀请很多新媒体人员来做推广,我跟他讲了之后他就知道自己的内容是源源不断的,就是直接让家长来拍自己孩子背诵诗经诗歌的内容上传,老师拍摄孩子的过程,老板出镜讲国学,压根不需要所谓的招聘专门的人员来做,因为专门的人员做的话肯定是按照老板的宣传方法来做,做出来的东西是无感的,只有用户创作的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媒体化内容,因为他自己一创作就是目标用户了,就自带流量了,就是软植入自己的企业的产品了。
我讲媒体化营销讲的不是重结果,而是重过程,不是传播荣誉证书,我在《媒体化战略》说,“从酒香也怕巷子深到在酿酒过程就开始媒体化”;无论是我们是生产什么的,要从生产过程就开始做传播,而不是做成作品再传播,等做出来之后其实已经黄花菜都凉了,做出来的东西没有经过用户参与,那他凭什么还买你的不买知名度更高的呢?
最后我讲第三部分,怎么干,其实我一直在讲怎么干,但是这部分主要是一些操作层面的,怎么干要把原理讲清楚。
媒体化战略核心要义就是一句话:员工即自媒体,公司即媒体公司(或者,员工即IP,公司即MCN)
员工做自媒体误区就是连网名都不会起
这里的员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Company也就是同事,老板一定是要做表率的。
因为任何公司只要是营销驱动型企业,老板就是最大的业务员。
老板怎么干我也写上了,一般老板都很能讲,即使不会讲的,其实也是有魅力的,因为你是老板,但是一定要注意接地气,也可以low一点。不要做的高大上霸道总裁,一看就是现在网红MCN机构策划的人设,对一些小白还有点迷惑力,对于稍有点眼力的老司机来说,完全是在裸奔。所以哪怕是low一点也不要装。
往往一个企业还要孵化出老板、网红员工、还有专门做客户内容,把媒体化手段贯穿在业务之中,原则就是要设计好利益机制,公司提供商业化资源,公司产品就是流量变现和直播带货的课程;企业本身根据员工变现直接给予工资奖励,所有落地微信都是老板的微信开通的或者公司的企业微信;老板挂帅。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公司开了几百个抖音号,平台都有专门的打通进行数字化的营销协调机构;因为媒体化本身就是数字账户和数字内容,其数字化是最简单的,包括用户的所有流向都是可以引导和设计了。所以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企业转型的终南捷径。
即使员工离职了所有流量和账户都可以提前转化到公司账户上才做离职手续,所以企业本身不会因为扶持了IP型员工而出现任何损失,并且现在企业是很难完全通过工资来留住95后00后员工,他们更追求自我实现,甚至有些是专门新媒体做自媒体,老板想挡都挡不住。
因为上面我已经讲了账户怎么开,内容怎么产生,团队型账户怎么做,剩下的就是这个工作了——哪里开账户在那里做内容,我这里给出两个表格,你跟着做就行了。
按照上面的模式去把自己的自媒体账户去做布局。就拥有了一本万利的矩阵。
怎么内容怎么写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细展开了,在我的书里都有写,大家可以看看,用书里的方法可以带出怎么写专业内容的团队。当然我相信最终还是要发挥团队内部每个人产生营销内容的积极性和潜力。
很高兴以文字形式动态分享《媒体化战略》大体框架的部分,时间相对比较紧,每次分享我都会根据环境做一些灵活调整,感兴趣书友可以加我微信进行一对一深度交流。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1c4AgQ8UAFQBVdQ.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