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一直以来是刑事犯罪的高发案件,而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电信诈骗已经成为诈骗的主要类型,电信诈骗对社会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受害人往往比较多,那么哪些行为属于电信诈骗?下面由律师工作站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遇到电信诈骗怎么办,五个诈骗步骤要牢记!
现在的社会是比较复杂的,很多时候会面临诈骗,所以很多人一般都是比较警惕。但是也有思想比较单纯的人,诈骗分子专门找这类人群,这样的话他们的目的才比较容易达到。在面临诈骗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会经历一定的过程的,那么一般有哪些步骤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以下。
一、遇到电信诈骗怎么办,五个诈骗步骤要牢记
在冒充公检法的整个诈骗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电话中的演技,按照诈骗剧本的要求,要声色俱厉、声情并茂,诱骗他人入局。而全部过程一般会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骗取信任
骗子通过网络购买的受害者个人信息,例如身份证号、住址等隐私来取得受害者初步信任,同时会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为警方办公电话,让受害人拨打114查询验证,进一步增强信任。
第二步:震慑
骗子会通过声色俱厉的语气,强势震慑并控制受害人。
第三步:恐吓
骗子让受害者彻底相信自己卷入了一个重大案件,随时可能被逮捕。为了增强恐吓,让骗局更加逼真,骗子会通过虚假政法机关官网或网络传真让受害人收到一份通缉令。
第四步:转账
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缓和语气,诱骗受害人入局。
第五步:遥控转账
骗子声称资金调查,实则是要求受害人把将银行卡插入ATM机,然后把卡内的资金转到指定的账户,或者要求受害人将所有资金汇集到一张银行卡,然后骗子通过骗取受害人该张银行卡的密码、验证码、网银等信息将该张银行卡的资金转走。
至此,整个诈骗过程完成,受害人卡上的存款将全部落入骗子手中。但这还不是骗局终结,很快,受害人还会继续接到威逼转账的电话,诈骗剧本要求,一旦上钩就要吃干榨净,直到卖房。
二、电信诈骗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所以大家要知道,对于自身的钱财是要警惕管好,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是要知道的,比如面临诈骗的时候应该要如何面对,犯罪分子经常会如何实施诈骗行为,多少还是要了解的,这样的话才可以避免发生被骗的行为。
2023年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诈骗的形式非常多种,国家对于各种诈骗都有着详细的处罚规定,其中电信诈骗在当前社会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对于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不知道是如何进行的,就更别说应该如何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了,那对于我们来说到底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呢?
一、什么是电信诈骗?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骗取受害人信任,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汇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根据公安部有关发布信息,防范电信诈骗,社会公众应注意提高防范意识,做到“三不一要”:
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管诈骗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短信,不给诈骗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不透露:筑牢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时核实。
不转账:要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绝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妇女要格外引起注意。还有一些公司财会人员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等,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
要及时报案: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可直接拨打110,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挽回损失。
总之,陌生电话勿轻信,对方身份要核清,家中隐私勿泄露,涉及钱财需小心,遇到事情勿惊慌,及时拨打110。
二、常见的诈骗手段有哪些
1、诈骗手法一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
犯罪嫌疑人利用改号平台,将自己的电话改为公安、检察院、法院的电话号码,从境外打给境内群众,谎称电话机主有法院传票未取,以传唤、逮捕等借口进行恐吓,然后以涉嫌贩毒或洗黑钱公安机关需调查个人资产为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打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以证明清白,乘机骗走群众钱财。
2、诈骗手法二冒充社保电力工作人员诈骗
诈骗团伙向手机用户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冒充社保、电力等部门,通知被害人有大额账单欠费,然后以个人信息泄露、财产需要保全等为借口,诱骗受害人转移账户资金。
3、诈骗手法三汽车、房产退税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国家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声称根据国家政策要对事主购买的汽车、房产或农机具等进行退税、补贴,诱骗受害人持自己银行卡在atm机上进行操作,骗取受害人钱财。
诈骗手法四冒充电视栏目中大奖诈骗
诈骗团伙通过群发短信、电话通知、电脑页面弹出等方式,告知受害人很幸运地中了某知名电视栏目的大奖,获得现金多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诱骗受害人交纳保证金、交税等,骗取受害人钱财。
4、诈骗手法五冒充熟人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朋友,通过手机或者其他手机通讯软件谎称将要在近期探望。隔日编造赌博、嫖娼等原因被公安机关查获或者家人生病等理由,向受害人借钱,达成诈骗目的。
三、遭遇电信诈骗怎么办
被电信诈骗后,受害人应该立即报警。通过电信诈骗财物的行为既可能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也可能涉嫌刑事犯罪,但都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如果诈骗财物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可以对行为人进行行政处罚;如果诈骗财物行为涉嫌犯罪的,应进行立案追诉。
以上是关于“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的问题解答。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是不相同的,其中电信网络诈骗是两者的结合体,对于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只要我们有了解就好,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遇到网络电信诈骗应该如何去处理,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如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问题,生活中不要随意的透露个人的信息,不要随意将个人的联系方式透露出去。
具体要怎样才算电信诈骗
一、具体要怎样才算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的罪名认定是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来判断。电信诈骗犯罪的认定:
(一)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同时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二)主体是一般主体。
(三)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侵犯的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有的以引资合作经营为名,有的以共同投资为名。有的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将从社会上骗取的钱财据为己有。这种犯罪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刑法增设了集资诈骗罪(律师工作站www.lawyerzheng.net),并规定了严厉的刑罚。
(四)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表现为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使用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诱饵,骗取集资款的一种手段。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
二、诈骗员工会怎么判刑
诈骗员工不知情的,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员工知情参与的,只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才构成犯罪需要判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诈骗罪跟借贷的界定是什么
1、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2、诈骗罪与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的界限。对以代人购买紧缺商品的名义,取走货款,没买到东西,又擅自挪用货款,拖欠不还款的行为,应着重考察其真实目的、双方的关系、事情的起因、代办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的情节、后果等等,从而正确判断其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如能明确想代人购物,因故未能买到挪用仍拟归还的,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如果以代购为名,行诈骗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应以诈骗罪论处。
3、诈骗罪与集资办企业因亏损躲债的界限。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四、诈骗罪的证据都有哪些
诈骗罪的证据主要包括:
(1)、能够证明诈骗犯罪事实的物证。
(2)、被诈骗钱款转账记录、账本等书证。
(3)、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所作的陈述。
(4)、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所作的陈述。
(5)、诈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6)、勘验、检查笔录等。
具体要怎样才算电信诈骗,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就是利用电信的相关的方式,诈骗他人的财产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这个时候是需要按照《刑法》第266条当中所规定的诈骗罪来进行一定的处罚。本文内容如果没有完整解答您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提交咨询,律师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原文:https://www.523it.com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各地高院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1e5C2pRVQVTAFI.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