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是什么?

一、是什么?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中文名

法律法规

外文名

Laws and regulations

数量

总数约为50万条

免费查询

法律门户网、百度法律、政府网

收费查询

北大法宝、北大法意、法律图书馆

快速

导航

数量类别分级查询意义作用

词语释意

法制对应的英文是 rule by law。在正常中文使用中,法制一词并不是“法律制度”这个词组的缩写。

法制概念的建立是作为另一个对法律存在目的的认识和信念的对立而成的,即法治(英语:rule of law)。法制被认为是奉行法律工具主义,即把法律当作政府统治的工具,而法治则意味着政府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约。法治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幸免于法律或凌驾法律之上,其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这样说:“法律应当统治”。历史上,与法治鲜明对比的另一个信念是罗马法中的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英语:rex lex)。法治信念首先在普通法系中获得实现,随后推向世界。

在西方学界中,rule by law 概念恰恰是在近代了解到中国视法律为工具的法律实践既不同于政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同于法治信念而建立起来的。Rule by law 这个词组的中文翻译包括法制,依法而治和以法治国。[1]

数量

1949年至今,法律法规的数量总数约为50万条(包含已失效的法律法规)

中央法规约113394条

司法解释约4100条

地方法规规章约309942条

中外条约约4613条

外国与国际法律约789条

台湾法律法规约7028条

澳门法律法规约10794条

香港法律法规约2475条

注:以上数据参考“中国法律门户网法律法规库”可能与实际数量略有偏差

类别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1、法律[2]: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

你好,所谓法律法规解释就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而制定的,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并由国家强制力量保证执行的具有拘束性的规定。由此可见,只要是在阶级社会里就存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对社会全体成员均具有约束力,不论男女老幼,就是说在阶段社会里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直至死亡时止,都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法律又规定对未成人或老年人,因其行为能力自我辩知能力受限,如果触犯法律法规,可以根据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完全行为能力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于处罚。由此可见,只要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11岁小孩都是必须遵守的。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实修改与补充。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无论作为罪犯还是受害人都会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不因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什么是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国家职能部门根据公民共同意志设定用来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保证良好社会秩序制定的规则,违反规则的人要受到处罚

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区别

法律是全国人大颁布或批准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规是国务院颁布或批准的,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政策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只是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发展要求,弘扬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四、法律和法规是否同一个概念?法规属于不属于法律的范畴?

呵呵,法律和法规并不是一个含义。

他们的不同在于:制定者不同、规范的范畴不同、效力等级不同等。

这里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法律。

其含义为: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而在我国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法规指:国家各职能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如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制定的部门不同,法律法规有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分类。

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中,为了维持法律体系的内在统一,不但各种法律部门在横向上要相互衔接,而且各种法律渊源在纵向上要保持协调。从法的效力上看,一切法律渊源都具有法的形式效力,该效力本身并不存在差异;但是,不同渊源的法律规范却存在等级。所谓法律位阶,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须服从最高位阶的法.

在我国,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法律位阶共分六级,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根本法律

由于最高权威的创制主体制定的、调整社会生活中最重要事项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阶,处于该位阶的法律是国家的根本法。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项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利益关系,即国家权力的归属及其纵向和横向的分工配置(国家权力的组织规范)、公民人权的尊重与保障(公民人权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配置国家权力、保障公民人权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为保持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通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在数量上近3000人)。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阶,其他任何法律渊源均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2、基本法律

处于第二位阶的基本法律的创制权属于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制定或系统修改必须经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才能达成,这是基本法律区别于宪法(根本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前所述宪法的创制或者修改须经全国人大体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才能通过)。基本法律的局部修改和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律的修改、解释不能突破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律的适用和执行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和法律授予权力的行政机关。基本法律的调整事项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归属和配置。

我国的基本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行政基本法和刑事基本法以及诉讼法等。

3、普通法律

在根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位阶之下的法律是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通常约为150人左右)。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普通法律的创制依据是作为根本法律的宪法和宪法之下的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所调整的事项包容于基本法律调整事项之下,其内容为普通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创制主体是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是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是宪法第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5、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省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6、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在法律体系中处于最低的位阶,行政规章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种。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

而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两种.前者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的法律文件,它不是狭义的法律,但在其特定权限范围具有规范效力.地方性法规是有权地方人大依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

而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两种.前者是由国务院依法制定的法律文件,它不是狭义的法律,但在其特定权限范围具有规范效力.地方性法规是有权地方人大依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法律位阶共分六级,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在我看来,法律应该是包含法规的

法律包括成文法,不成文法,判例法等

法规似乎只是指具体的条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法律时刻 https://www.falvshike.com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31dC2pXVgdQB1w.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国家法律法规大全内容(普通人必须知道的法律常识)

    关于《物权法》,这些法律常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所有权转移 民法上的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不动产所有权转移依登记。例:买房的时候没有登记,你已经住进去了,此时你没有房屋所有权,却承担房屋灭失的风险。 动产所有权转移依交付。例:买车时,没

    2024-12-11 04:02:25
    53 0
  • 信用卡逾期催收的法律法规最新规定是什么意思,信用卡逾期催收的法律法规最新规定是什么

    信用卡逾期催收的法律法规最新规定主要包括:,1. 规范催收行为:规定了催收的方式、时间、频率等,禁止暴力、恐吓、侮辱等不当催收行为。,2. 明确告知义务:要求催收人员在催收过程中,明确告知债务人相关信息,如逾期金额、逾期时间、还款方式等。,3. 限制催收手段:限制

    2024-12-11 03:56:31
    49 0
  • 2020年颁发了什么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

    一、2020年什么方面的? 2020年3月,发改委、住建部发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工程总承包项目如何发包和承包以及项目实施提出了系列规范意见,推动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的应用。 新规规定,农民工进入进入建筑行业需

    2024-12-11 03:55:37
    56 0
  • 中国有几部法律法规

    中国有 宪法类31部;经济法类344部;财务税收法规136部;刑法类101部;医药法规类204部;道路交通法规82部;民法类63部;海洋法规32部;房地产及建筑法规230部;行政类185部;劳动法类96部;公务员法律法规12部;反腐倡廉 6部;知识产权13部;个人所得税相关法规76部;环保类

    2024-12-11 03:54:25
    52 0
  • 宝石行业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一、宝石的? 首先这个行业,要使用通常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合同法、物权法、等你要是需要,有关宝石行业监管方面的法律,可以到具体的行业部门网站查询相关法律、法规 二、微信使用中应该遵守哪些法律法规 1、各路谣言不要传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造谣或传谣极易引发社会

    2024-12-11 03:50:09
    44 0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上课怎么讲

    一、上课怎么讲 首先是讲新安全生产法,对新安法内添加或删改的内容进行解读,结合你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类别,有针对性的讲解违法的成本和处罚的条例。 二、新安全生产法增加哪十个方面的法律规定请回答 新安全生产法增加、完善的15项法律规定: (一)完善了安全生产方针和

    2024-12-11 03:44:40
    43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