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为什么难以变成生产力(投资科技一定要弄懂这三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小平同志说的,千真万确。相信绝大部分投资人都愿意投资有科技含量的项目吧。

有科技含量,才能做到人无我有,才能建立壁垒。但现实是残酷的,就我所接触的科技成果转化型创业项目,确实困难重重。创业就是生意的第一步,生意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活下去,然后活得好。

生意本来就是挺俗的事,就是要看营收,看增长,崇尚“最美的曲线就是不断上升的销售曲线”(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师老前辈雷蒙德·罗维说的)。科研是象牙塔里高大上的事情,怎么能把这种高大上和庸俗的生意结合起来,这是个特别难的事。

那么究竟难在什么地方呢?

我画了这么张图:

一个创业团队,如果能具备这四个圆圈,是最理想的。

我长年在北京和广东两地走,发现广东的团队在用户洞察、制造、商业这三个维度上表现是不错的,这三个维度做得好,意味着能活下去,能把生意做起来了。

反观不少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型团队,除了科技本身,另外三个都比较弱,比如有了原型机,一量产就出问题,成本根本控制不住,这种情况在军工类研究机构中尤其多见;很多团队做的产品都是自嗨型的,根本就是伪需求伪痛点,无法换位思考,不愿意低下身段理解小白用户,是科学家创业的死穴。

广东团队是能把生意做起来,但缺少壁垒缺少科技含量,很容易被隔壁家老王模仿;北京团队有技术,但却难以市场化,很多时候就变成ppt党,只能去参加大赛或忽悠投资人。科技成果转化难,这四个圆圈的背后,更根本的是人的问题。首先是创业动力问题

创业本身是九死一生的事,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是没有成功可能的,很多科技型创业项目负责人往往身兼两种身份,既有体制内角色,又是市场化角色。

目前国家政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是挺大的,最大的挑战反而是心态问题,从体制内的科研工作者到市场化的创业者,能否适应创业的7-11或者618的工作节奏,是个问题。其次是团队构成的合理性问题

一个硬件初创团队,通常需要有不同的背景人员的构成,通常CEO兼任产品经理,还要有研发总监、供应链和品质总监、渠道总监,启动经费再多一点的可以配品牌总监和设计总监。我观察不少科技初创团队都是学长学弟学妹组成的,背景过于同质化。

谷仓团队参与孵化投资的追觅科技,是清华学弟创业,目前发展得很好,2021年的营收突破20亿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团队组建得好,清华系的小伙伴负责研发,美的背景的小伙伴负责生产,加上一支很强的销售团队,整个团队就相对均衡。最后还有一样要紧,产品经理的缺位

在互联网企业里,产品经理是个要紧岗位。但在非互联网的硬件和实体产品公司,往往没有产品经理岗位。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研发能力不等于产品能力,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和工程不等于合格的产品经理。我对产品经理的岗位是这么定义:产品经理是负责产品管理的专业岗位,综合考虑市场、用户、技术、政策法规,协调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各职能部门人员,找到产品最优解,实现产品目标,实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不少科技初创企业出问题,就出在用户、场景、痛点的把握上,把伪痛点当成真需求,是常见的毛病。比如前几年好多人做家庭看护机器人,功能点挺多,看起来什么都能干,真正刚需的点却很少,这样的产品是立不住的。

怎么把用户需求和产品的功能和属性连接起来,这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老大首先要具备产品经理的能力和素质。谷仓主要聚焦做消费科技领域的培训、孵化、早期投资,目前我们的项目来源还是以广东和长三角居多,反而北京的项目偏少。

虽然科技成果转化千难万难,我们还是特别想孵化科技含量更高的项目,这个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3eeAgQ8UAFXBldX.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