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诈骗立案一般完成(网络诈骗立案时间一般要多久)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网络诈骗案一般多久可以结案?
网络诈骗案一般多久可以结案?
1、网络诈骗的结案时间需要根据实际案件情况来确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2、根据一般推算来定,公安侦查时间三个月,检察院一个月的审查起诉期限,法院有三个月的审限,那么至少需要7个月的时间才能结案。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统计出办案最长期限总共602天。也就是说,这个期限是最长的,司法机关只能在这个期限内结案,不得超期。如果超过这个期限继续羁押就是违法的。犯罪嫌疑人或家属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申请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网络诈骗案律师的作用有哪些?
1、及时委托律师的,有助于律师了解案件的情况,以便更好制订辩护的策略,对减轻处罚或者免于处罚是非常有帮助的。
2、委托律师后可以与当事人会见,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与家人接触,让家人了解当事人的被羁押的情况。
3、律师可以收集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也可以对案卷进行查阅,为委托人提供法律建议,以便当事人进行了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十五条
律师承办业务,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照国家规定统一收取费用并如实入账。
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应当依法纳税。
国家规定网络诈骗金额超过多少就可以判刑?
1、在网络上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或1万元以上的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且可能会被判刑。
2、各地规定的诈骗罪的立案金额是有差别的,在3000到1万元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但需要向最高法及最高检备案。
3、网络诈骗构成犯罪的,也是按照诈骗罪定罪量刑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应认定为诈骗数额较大,以诈骗罪立案追诉。
江苏扬州:一男子网上招嫖被骗,报警后反被立案调查
男子网络招嫖被骗,报警后反被民警给立案调查,这是怎么回事呢?邗江警方今天(9月28日)发布一起盗窃案例,涉案嫌疑人李某就在盗窃作案后,遭遇网络诈骗,结果在报警过程中露出了马脚。
前两天,邗江警方接到男子李某的报警,称自己因为轻信不明链接下载了一款招嫖软件,结果被骗了98元。辖区派出所值班民警随后让李某到派出所陈述被骗经过,但在接警谈话期间,民警发现了异常情况。邗江公安分局槐泗派出所民警杭海天:
“当时他希望公安机关赶紧帮他把被骗经过弄清楚,但是到派出所之后,他在谈话中神色慌张、畏畏缩缩,在谈话到一半时表示,不需要警察帮处理了。”
坐立不安的李某随后以接电话为由竟然直接离开了派出所,这引起了民警的警觉。民警随即展开查询和联络,发现异常举动背后果然有猫腻。
“看到这个人是有盗窃前科的,我们就问刑警队,这个人是不是最近又犯案了?然后他们跟我们说这个人很可能是在我们槐泗和公道那边偷头盔的那个嫌疑人。”
原来,邗江槐泗、公道等地近期发生了近10起电动车内头盔、雨披盗窃案件,警方已经初步锁定了嫌疑人,没想到主动送上了门。随后,民警传唤李某到派出所核实情况,并请刑侦民警比对确认了嫌疑人身份,李某当场被控制后对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我们问他之前是不是在槐泗、公道这些地方的停车棚、商场停车场偷过头盔雨披?他听到我们说了具体时间地点,再加上公共视频也被找到,然后立马就承认了。”
经查,李某疑为“寻求刺激”盗窃近十次,被盗物品价值虽说不大,但带来的治安负面影响十分恶劣,为此公安机关加大了侦办力度。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处理当中。
请关注反诈知识!因为被骗的钱很难追回来
网络诈骗,一个不算新鲜的词,但却是被大家反复提及。
杀猪盘、网络刷单、冒充政府部门、冒充客服等等,这些都已然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陷阱,等待着猎物的掉落。
我们在网上搜索网络诈骗的相关消息时,偶然看到有人在网上吐槽,称自己遭遇网络诈骗,报案数月,被骗钱款迟迟未被追回,抱怨警察不作为。
看到这,忍不住想替警察说一句:网络诈骗被骗走的钱款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追回。
今天,让我们抛开成见,理性探讨一下,为什么网络诈骗损失不容易被追回。
一、层层伪装的诈骗分子
你们知道诈骗分子像什么吗?像洋葱。唯有突破它的层层伪装,才能真正触碰到诈骗分子本体。
第1层,地理伪装。
诈骗分子有多聪明呢?熟练掌握反侦察技能,善用各种伪装,隐去一切可能会曝光自己身份的痕迹。
尤其是相对成熟的诈骗团伙,团队基本都在国外待着,等待猎物的到来。
根据不少地区警察追踪到的信息显示,大部分诈骗团伙的落脚点都在东南亚,东南亚已经成为亚洲“诈骗基地”。
为什么东南亚会受到诈骗分子的喜爱?
相比其他国家,东南亚的签证更容易办理。
加上近两年一带一路的发展,它们与中国的经济来往更为密切,即便有大额资金流入和流出,也不易被监管。
当地政府、警方松散式的管理,更是给了诈骗分子更多可趁之机,只要骗的不是当地人的钱,适当打点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哪怕从事非法勾当,当地还有很多让非法变成“合法”的操作,比如把正规合法的牌照进行分包。
对外它是当地合法合规的公司;对内,则是披着合法外壳,实则专挑国人行骗的诈骗窝点。
案件进行到这一步时,就已经上升到国与国之间外交、政治的问题了。
虽然与我国签订引渡条约的东南亚国家不在少数,但想要真正抓到诈骗分子,追回被骗的钱款,还有很长的程序要走。
第2层,身份伪装。
遇到诈骗后,受害者总会跟警察说:现在不是实名制吗,联网一查不就知道罪魁祸首是谁了吗?
在普通人眼里,实名制是身份识别,但在诈骗分子眼中,实名制成为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之一。
现如今办手机卡、银行卡都需要实名制没错,运营商和银行部门也没给诈骗分子开后门,该有的手续统统都有。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这些身份信息的所属人和诈骗分子压根没有关系。
这些被冒用的身份信息到底从何而来?
据2019年法制日报的一篇文章显示:“我国每年丢失、被盗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可达数百万张。大
量丢失、被盗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在网络黑市被公然叫卖。”
黑市,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身份信息资源。
人们的身份信息到底是从哪流出的?
一部分是被动外泄,一部分是主动外泄。
先说被动的部分,以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为例,截止到去年底,有超过2.67亿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主动外泄的就更多了,有公司行为也有个人行为,其中房地产、金融业公司较为严重。
还有一类是大多数人没注意到的,那就是办理签证的旅行社。
网上办理过签证的朋友应该知道,一般商家会发来一张表格让你填写,除了基础信息之外,包括你家几口人、年收入、公司名称、职位等等,商家还称填写的越详细,通过率越高。
可能你一转身,这份完整详细的身份信息就会出现在黑市上。
身份信息被冒用这个问题不解决,想破案等同于大海捞针。
第3层,子孙账户。
诈骗分子最终的目标是什么,钱。
那如果通过钱的流向入手,是否能够打诈骗犯一个措手不及?这时候,就牵扯到诈骗案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子孙账户”。
通俗点解释就是,诈骗犯在收到骗款后,会对骗款进行拆分,通过银行账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N 1次的分散转账,之后再通过“车手”取现。
钱款一旦进入到这一步,想要证明资金
诈骗分子们在进行转账时,当然不会全部使用黑市上收购来的身份信息,原因很简单,不少人有征信问题,一旦出现大量资金流动就会被特别关注。
对比起黑市上轻而易举获得的身份信息,诈骗分子更青睐从偏僻乡村、大学高校收购来的身份信息。
虽然看似笨拙,但却更安全。
这类人群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太多的征信问题,不易被银行重点监管。
唯一需要付出的,只是一点金钱而已。
如果诈骗分子想更安全一点,则会找“水房”处理。
水房这个词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如它的字面意思一般,就是专门用来洗白赃款的新型犯罪窝点。
一般“水房”都服务于多个诈骗团伙,洗白速度快,且最终款项大多都会流向海外账户,难以被追讨。
第4层,技术伪装。
在诈骗案件中,最难突破的其实是技术层面的伪装。
大家都收到过诈骗短信吧,短信诈骗中最常用的就是伪基站群发器,只需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软件、一个发射器,就可以向周边的手机用户发送编辑好的诈骗短信。
想靠手机定位抓人?较困难。
浮动IP和改号平台也是诈骗分子较为常用的两种技术伪装的方式。
浮动IP就是利用网络跳板不断掩盖真实IP,利用虚假IP实施网络诈骗行为。
改号平台则是掩盖其真实号码,将电话改成任何你想要的,哪怕是“110”。
若幸运,查询到了背后真实的身份,等警察准备好机票护照等一系列文件后,飞到定位地点一查,结果发现背后是一台被黑客控制的私人电脑,也就是“肉鸡”。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要知道诈骗分子也在与时俱进。
有时候你看到和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基于AI技术的诈骗手段。
所谓AI诈骗,其实就是通过算法先筛选被骗群体,再分析你朋友的声音、说话习惯以及替换面孔来进行诈骗。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遇到AI诈骗很难辨别真假。
第5层,难以追踪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流行,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洗钱思路。
诈骗分子在获得骗款时,第一时间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安全地将所获赃款洗白,通过购买比特币这类数字货币,能够快速、安全的让钱款成功变身,并完美躲避法律的制裁。
诈骗分子之所以青睐比特币,关键就在于它所采用的是点对点的传输进行交易,这就意味着比特币所采用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金融清算系统。
加之比特币的国际流通性,任何人都可购买、出售,这更是提高了其追查的难度。
单纯购买比特币还不行,因为根据其钱包地址,依然可以查询到背后拥有者的信息。
在比特币圈,同样也有洗比特币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混币器。
它是利用特殊手段将诈骗分子所拥有的相同额度的比特币在多个钱包地址之间跳跃,从而清除掉它原本的加密货币信息。
想要追查最终的地址?可以,去深不见底的暗网上找吧。
虽然世界各国对比特币的承认程度不同,但并不妨碍诈骗分子通过它进行赃款的洗白。
据区块镣追踪机构CipherTrace估计,约有价值25亿美元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比特币被不受监管的加密金融服务中介洗白。
诈骗分子的赃款在这个额度中占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二、破案困难≠警察不作为
很多人在遭遇到诈骗后,无论金额大小,第一时间报警,期望警察能快速立案,飞速处理,然后被骗的钱回到自己的手中。
这是理想状态,但绝大多数的网络诈骗案,没有这么容易。
当诈骗案立案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警力分配的问题。
基层警局的警察数量是固定的,加上辖区本身还有其他案件要侦破,警员该如何分配?
同时,当案件涉及到跨部门、跨市、跨省、跨国时,还需要与其他省、市、国家的警察以及网安、技侦等部门联手合作。
这也大大增加了侦破难度,尤其是小额诈骗案件。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就是办案成本。
算一笔账,若你被诈骗的金额为500元,案件涉及到跨省、跨国,警察办案总共花费可能需要50000元。
如果一个派出所,同时需要侦破十个网络诈骗案件,那么这个派出所基本可以停业修整三个月。
三、大众的偏见
为什么诈骗案的数量居高不下,其实跟大众的偏见有关。
多数人认为诈骗案的主要受害人是老年人,根据《2019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80后、90后已成为诈骗受害者的主要人群。
许多80后、90后对于如何反诈骗都不主动去学习,而是在遭遇诈骗后,才真正重视和学习相关知识。
要知道警方每年在反诈骗宣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得就是让大众能够熟悉和了解诈骗分子们的行骗手段,而不是等被骗后才主动进行学习,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悲壮。
网络诈骗,一个不算新鲜的词,但却是被大家反复提及。
杀猪盘、网络刷单、冒充政府部门、冒充客服等等,这些都已然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陷阱,等待着猎物的掉落。
我们在网上搜索网络诈骗的相关消息时,偶然看到有人在网上吐槽,称自己遭遇网络诈骗,报案数月,被骗钱款迟迟未被追回,抱怨警察不作为。
看到这,忍不住想替警察说一句:网络诈骗被骗走的钱款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追回。
今天,让我们抛开成见,理性探讨一下,为什么网络诈骗损失不容易被追回。
一、层层伪装的诈骗分子
你们知道诈骗分子像什么吗?像洋葱。唯有突破它的层层伪装,才能真正触碰到诈骗分子本体。
第1层,地理伪装。
诈骗分子有多聪明呢?熟练掌握反侦察技能,善用各种伪装,隐去一切可能会曝光自己身份的痕迹。
尤其是相对成熟的诈骗团伙,团队基本都在国外待着,等待猎物的到来。
根据不少地区警察追踪到的信息显示,大部分诈骗团伙的落脚点都在东南亚,东南亚已经成为亚洲“诈骗基地”。
为什么东南亚会受到诈骗分子的喜爱?
相比其他国家,东南亚的签证更容易办理。
加上近两年一带一路的发展,它们与中国的经济来往更为密切,即便有大额资金流入和流出,也不易被监管。
当地政府、警方松散式的管理,更是给了诈骗分子更多可趁之机,只要骗的不是当地人的钱,适当打点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哪怕从事非法勾当,当地还有很多让非法变成“合法”的操作,比如把正规合法的牌照进行分包。
对外它是当地合法合规的公司;对内,则是披着合法外壳,实则专挑国人行骗的诈骗窝点。
案件进行到这一步时,就已经上升到国与国之间外交、政治的问题了。
虽然与我国签订引渡条约的东南亚国家不在少数,但想要真正抓到诈骗分子,追回被骗的钱款,还有很长的程序要走。
第2层,身份伪装。
遇到诈骗后,受害者总会跟警察说:现在不是实名制吗,联网一查不就知道罪魁祸首是谁了吗?
在普通人眼里,实名制是身份识别,但在诈骗分子眼中,实名制成为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之一。
现如今办手机卡、银行卡都需要实名制没错,运营商和银行部门也没给诈骗分子开后门,该有的手续统统都有。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这些身份信息的所属人和诈骗分子压根没有关系。
这些被冒用的身份信息到底从何而来?
据2019年法制日报的一篇文章显示:“我国每年丢失、被盗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可达数百万张。大
量丢失、被盗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在网络黑市被公然叫卖。”
黑市,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身份信息资源。
人们的身份信息到底是从哪流出的?
一部分是被动外泄,一部分是主动外泄。
先说被动的部分,以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为例,截止到去年底,有超过2.67亿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主动外泄的就更多了,有公司行为也有个人行为,其中房地产、金融业公司较为严重。
还有一类是大多数人没注意到的,那就是办理签证的旅行社。
网上办理过签证的朋友应该知道,一般商家会发来一张表格让你填写,除了基础信息之外,包括你家几口人、年收入、公司名称、职位等等,商家还称填写的越详细,通过率越高。
可能你一转身,这份完整详细的身份信息就会出现在黑市上。
身份信息被冒用这个问题不解决,想破案等同于大海捞针。
第3层,子孙账户。
诈骗分子最终的目标是什么,钱。
那如果通过钱的流向入手,是否能够打诈骗犯一个措手不及?这时候,就牵扯到诈骗案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子孙账户”。
通俗点解释就是,诈骗犯在收到骗款后,会对骗款进行拆分,通过银行账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N 1次的分散转账,之后再通过“车手”取现。
钱款一旦进入到这一步,想要证明资金
诈骗分子们在进行转账时,当然不会全部使用黑市上收购来的身份信息,原因很简单,不少人有征信问题,一旦出现大量资金流动就会被特别关注。
对比起黑市上轻而易举获得的身份信息,诈骗分子更青睐从偏僻乡村、大学高校收购来的身份信息。
虽然看似笨拙,但却更安全。
这类人群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太多的征信问题,不易被银行重点监管。
唯一需要付出的,只是一点金钱而已。
如果诈骗分子想更安全一点,则会找“水房”处理。
水房这个词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听,如它的字面意思一般,就是专门用来洗白赃款的新型犯罪窝点。
一般“水房”都服务于多个诈骗团伙,洗白速度快,且最终款项大多都会流向海外账户,难以被追讨。
第4层,技术伪装。
在诈骗案件中,最难突破的其实是技术层面的伪装。
大家都收到过诈骗短信吧,短信诈骗中最常用的就是伪基站群发器,只需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软件、一个发射器,就可以向周边的手机用户发送编辑好的诈骗短信。
想靠手机定位抓人?较困难。
浮动IP和改号平台也是诈骗分子较为常用的两种技术伪装的方式。
浮动IP就是利用网络跳板不断掩盖真实IP,利用虚假IP实施网络诈骗行为。
改号平台则是掩盖其真实号码,将电话改成任何你想要的,哪怕是“110”。
若幸运,查询到了背后真实的身份,等警察准备好机票护照等一系列文件后,飞到定位地点一查,结果发现背后是一台被黑客控制的私人电脑,也就是“肉鸡”。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要知道诈骗分子也在与时俱进。
有时候你看到和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基于AI技术的诈骗手段。
所谓AI诈骗,其实就是通过算法先筛选被骗群体,再分析你朋友的声音、说话习惯以及替换面孔来进行诈骗。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遇到AI诈骗很难辨别真假。
第5层,难以追踪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流行,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洗钱思路。
诈骗分子在获得骗款时,第一时间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安全地将所获赃款洗白,通过购买比特币这类数字货币,能够快速、安全的让钱款成功变身,并完美躲避法律的制裁。
诈骗分子之所以青睐比特币,关键就在于它所采用的是点对点的传输进行交易,这就意味着比特币所采用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金融清算系统。
加之比特币的国际流通性,任何人都可购买、出售,这更是提高了其追查的难度。
单纯购买比特币还不行,因为根据其钱包地址,依然可以查询到背后拥有者的信息。
在比特币圈,同样也有洗比特币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混币器。
它是利用特殊手段将诈骗分子所拥有的相同额度的比特币在多个钱包地址之间跳跃,从而清除掉它原本的加密货币信息。
想要追查最终的地址?可以,去深不见底的暗网上找吧。
虽然世界各国对比特币的承认程度不同,但并不妨碍诈骗分子通过它进行赃款的洗白。
据区块镣追踪机构CipherTrace估计,约有价值25亿美元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比特币被不受监管的加密金融服务中介洗白。
诈骗分子的赃款在这个额度中占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二、破案困难≠警察不作为
很多人在遭遇到诈骗后,无论金额大小,第一时间报警,期望警察能快速立案,飞速处理,然后被骗的钱回到自己的手中。
这是理想状态,但绝大多数的网络诈骗案,没有这么容易。
当诈骗案立案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警力分配的问题。
基层警局的警察数量是固定的,加上辖区本身还有其他案件要侦破,警员该如何分配?
同时,当案件涉及到跨部门、跨市、跨省、跨国时,还需要与其他省、市、国家的警察以及网安、技侦等部门联手合作。
这也大大增加了侦破难度,尤其是小额诈骗案件。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就是办案成本。
算一笔账,若你被诈骗的金额为500元,案件涉及到跨省、跨国,警察办案总共花费可能需要50000元。
如果一个派出所,同时需要侦破十个网络诈骗案件,那么这个派出所基本可以停业修整三个月。
三、大众的偏见
为什么诈骗案的数量居高不下,其实跟大众的偏见有关。
多数人认为诈骗案的主要受害人是老年人,根据《2019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80后、90后已成为诈骗受害者的主要人群。
许多80后、90后对于如何反诈骗都不主动去学习,而是在遭遇诈骗后,才真正重视和学习相关知识。
要知道警方每年在反诈骗宣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得就是让大众能够熟悉和了解诈骗分子们的行骗手段,而不是等被骗后才主动进行学习,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悲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法律时刻 https://www.falvshike.com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5bcC2pRUQlVDFw.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