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同居怎么分?(夫妻同居财产如何分割)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同居关系财产分割的法律原则是什么?同居期间的财产归属怎么区分?
同居财产协议是同居双方对同居期间及同居之前所有财产进行约定所签订的协议,这是许多年轻情侣会签订的事情,经济与爱情分清一个界限。那么,同居关系财产分割的法律原则是什么?同居期间的财产归属怎么区分?跟着大律师网的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同居关系财产分割的法律原则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11月21日作出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0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
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类推适用夫妻财产的分割规定,按一般共同财产处理,对于同居期间共同财产分割,应充分考虑双方的男女关系、经济关系、对共同生活的贡献、同居的“程度”和“时间”。
同居期间的财产归属怎么区分?
同居前的财产归各当事人所有已成共识。同居后的财产归属应为:
(1)同居后一方的收入或财产,原则上应归该方当事人所有。但另一方当事人对取得该财产的当事人在取得该财产时有资助,或在取得该财产的过程中有辅助性劳动及提供生活帮助的,则该收入或财产应为一般共有。可根据当事人在取得财产中的作用大小,确定不同的份额。
(2)同居后共同购置的财产属当事人共有;按份取得的,可确定按份共有。
(3)同居后分居期间的收入或财产归各当事人所有。
(4)同居后的约定财产按约定处理。
(5)因人身关系取得的财产归该当事人所有。
(6)继受取得的财产归继受取得人所有。但买卖、互易、博彩取得的财产,当以原始资本所有人为产权人。
(7)个人所有或共有权属不明的财产推定为共有财产。
(8)因共同生产、生活形成的债权、债务为共同的债权、债务。可以确定份额的,依份额享有和承担。因抚养共同的子女所形成的债务为共同债务,因抚养各自的子女及赡养形成的债务为义务人个人债务。
最高法院:同居期间所得财产能否认定共有?解除同居关系如何分割?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
最高人民法院
同居关系下分割财产依照共有人分割共同财产处理
裁判要旨
同居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因不存在婚姻关系这一事实基础,对其同居期间的财产不能适用法律有关夫妻共同共有财产的规定作出处理。但对同居期间所得财产能认定为共有的,可以依照共有财产的形成及处理原则予以分割。
案情简介
一、张某与郝某长期保持着密切的生活和经济联系,且郝某的多张银行卡存在张某较长时间使用的事实。
二、经查,登记在张某名下的北京五套房产,在其购房还贷期间,多次使用郝某的银行卡大额取现及向开发商转账支付购房款。
三、后张某与郝某因感情不合对于案涉房产等的归属产生纠纷,故向海口中院提起同居关系析产诉讼。海口中院一审判决郝某与张某对涉案五套房产享有各50%的份额,驳回了郝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四、张某、郝某均不服遂向海南高院提起上诉,海南高院二审维持了原判。后张某又向最高法院申请再审,最高法院裁定驳回了其再审申请。
裁判要点
海口中院认为,本案郝某与张某非夫妻关系,不能当然认定双方的共同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而只能按共有人分割共有物的规定处理。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本案中,郝某的多张银行卡由张某较长时间使用,且张某在购房还贷期间,多次使用郝某的银行卡大额取现及向开发商转账支付购房款。可以认定案涉房屋为共同购买属于共同共有。又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四条关于“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的规定,郝某和张某无法证明各自具体的出资份额,法院根据现有证据亦无法确定故判决郝某与张某对上述涉案五套房产各享有50%的份额。
最高法院在再审裁定中认为,张某主张其与郝某之间存在借贷关系,但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借贷关系真实存在。对于张某控制和使用郝某的银行卡的行为,应当认定是其为双方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和使用,其使用郝某的银行卡购买涉案房产的行为,应当属于为双方的共同利益而投资。
实务经验总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避免未来发生类似败诉,提出如下建议:
1.不受法律保护的同居关系人也可以以共同共有人的身份分割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条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据此,也可以发现法律虽然不保护同居关系,但其保护财产共有人的共有关系。但在同居关系下,一方也需要承担证明另一方名下的财产为共同共有的责任。所以,只要掌握可以证明对争议财产有过出资等可以证明共有人身份的证据,即使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也可以依法分割共同财产。
2.未办理结婚登记而同居的,应当签订就所涉财产事宜签订相应协议,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同婚姻关系不同,同居关系往往不具有稳定性,且无类似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推定规则,故同居关系结束时,极易产生关于同居析产纠纷。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同居双方可在适当时签订关于同居财产的协议,该协议不仅能够避免争议,也可以在未来双方结婚登记后,作为婚前财产协议。签订财产协议既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也可以防止未来分手时因财产发生不必要的争议。
相关法律法规
《物权法》
第一百零三条 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第一百零四条 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
第十条 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
法院判决
以下为最高法院就该问题在“本院认为”部分发表的意见:
张某尽管不认可同居关系,也没有答应与郝某结婚,但非常清楚郝某的交往目的,并不否认郝某追求与其结婚的事实,并且在多次拒绝郝某求婚的情况下,仍然与郝某保持密切交往,长期、多次、自由地从郝某银行卡大额取现及转账。其主张利用郝某银行卡刷卡和取现行为而与郝某形成借贷关系,但是并没有提供任何借款合同或者借据、还款凭证等证据予以证明;如果属于借贷关系,郝某只需予以转账或交付现金,而不必将银行卡直接交由张某长期控制支配。张某所谓郝某不喜欢使用银行卡,而让张某在有大额消费时刷他的信用卡以实现免年费、快速积累积分兑换礼品、航班里程及争取更高授信额度的说法,与常理不合,缺乏可信度。对于张某控制和使用郝某的银行卡的行为,应当认定是其为双方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和使用,其使用郝某的银行卡购买涉案房产的行为,应当属于为双方的共同利益而投资。
综上,一、二审判决认定郝某与张某事实上存在共同投资房产的合意,并认定双方对五套涉案房产是共有关系,并无不当。至于某笔具体款项的支付究竟是支付购房款还是缴纳该购买房屋的有关税费,不影响共同投资关系的认定。
(三)关于认定双方等额共有问题
鉴于双方之间存在非常亲密的关系,没有约定对所购房产各自所占份额,涉案房产是通过支付首付款和银行贷款方式购买,购买后亦通过出租取得部分收益,张某管理和使用郝某的银行卡,郝某对张某还有给予现金的情况等,因此不能认为郝某对涉案五套房产的出资份额仅限于通过郝某银行卡支付的购房款及相关税费的数额。一、二审判决对于张某要求按照现已查明的用郝某信用卡支付的数额所占房屋总价款的比例认定郝某对共有房产的权益份额的主张未予支持,而认定无法明确双方对涉案房产的出资份额,并依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规定,认定涉案房产双方等额享有,并无不当。
案件
郝某与张某同居关系析产纠纷民事裁定书[最高人民法院(2016)最高法民申95号]
延伸阅读
一、同居关系中,各自出资且登记在各自名下的财产不属于共同财产
案例一: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刘某某与王某某同居关系析产纠纷再审民事判决书[(2016)青民再29号]认为:“王某某、刘某某在同居期间,双方同居期间的两处购房,属各自出资,归在各自名下各自所有,原二审判决对此认定事实清楚,处理并无不当。”
二、同居析产纠纷无法查明出资份额的,应在平均划分份额的基础上考虑贡献大小等实际情况认定享有的份额
案例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刘水莲与黄惠勋同居关系析产纠纷再审民事判决书[(2017)湘民再7号]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从审理查明的事实来看,涉案红皮玉石是黄惠勋、刘水莲帮助阿里木·阿不都克里木考察冰洲石矿、传授技术并送给其仪器和工具后,阿里木·阿不都克里木才送出该玉石,双方实际上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即黄惠勋、刘水莲提供服务和仪器,阿里木·阿不都克里木支付玉石作为报酬。因此,黄惠勋认为该红皮玉石是阿里木·阿不都克里木赠与其个人的理由不能成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90条规定:‘在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时,对共有财产的分割,有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协议的,应当根据等分原则处理,并且考虑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贡献大小,适当照顾共有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等情况’。从涉案红皮玉石取得过程来看,帮助考察冰洲石矿、传授技术主要是黄惠勋完成的,因此,黄惠勋对涉案红皮玉石应占较大份额;刘水莲亦陪同考察并有部分出资,刘水莲对涉案红皮玉石亦可占部分份额。综合考虑本案实际情况,涉案红皮玉石由黄惠勋占70%份额、刘水莲占30%份额为宜。”
案例三: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符某某与甘某1(KAMHENG)同居关系纠纷上诉案[(2012)琼民三终字第41号]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开篇就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案件,应首先向双方当事人严肃指出其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并视其违法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民事制裁。”,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规定,非法同居系违法行为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该予以制裁,否则就会损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影响社会稳定。而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二条:“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的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优先保护合法婚姻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因此,符某某如欲将涉案的11项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就必须提供证据证明上述财产系“同居生活期间”为“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或用共同所得“购置的财产”。但是,从本院查明的事实来看,符某某在同居期间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
案例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再审申请人魏某与被申请人石某同居关系纠纷案民事判决书(2013)豫法立二民申字第00217号]认为:魏某向石某出具欠条的行为是双方存在长期共同生活和魏某欲解除同居关系的事实为前提的,魏某承诺向石某补偿50000元系魏某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生效判决对石某要求魏某支付上述50000元的请求予以支持并无不当。
案例五: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李红萍与李志安同居关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2014)陕民一终字第00070号]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0条规定为:“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财物,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办字第112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规定的精神处理”。此处规定的“一般共有”与基于合法婚姻关系的权利义务形成的共有有所区别。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三条:“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因此原审认定双方登记的出资份额即为双方对财产的约定,双方应按照登记内容分别享有各自股权并无不当。
(本文责任编辑:张德荣)
往期好文
最高法院:民间借贷转条并趁机利滚利受法律保护吗?怎么证明?
民间借贷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自己不出庭,后果可能很严重(附地方法院相关规定)
最高法院:民间借贷逾期利息、违约金之和不得超过24%(附5个真实判例)
最高法院:债务人在债务逾期催收通知书上签字或者盖章,法院可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债务关系
最高法院公报:法院能否直接依据不动产转让合同诉请确认物权|附相关案例
最高法院:合作开发项目一方拒不提供房屋销售资料,合作利润如何确定?|附相关案例
最高法院:保证合同约定禁止债权变更,债权转让时保证人可否免责?
最高法院:以集体土地合作开发房地产,先变性是关键(附相关案例)| 民商事裁判规则
《民商事裁判规则》主编简介
唐青林律师、李舒律师,《民商事裁判规则》主编,北京资深律师。均从事法律工作十余年,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论文曾发表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及《法学研究》等。曾代理多起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疑难复杂案件并成功获得胜诉,参与办理的各类案件总金额累计达百亿元。领衔的专业律师团队专门办理来自全国各地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团队“十大金刚”最低学位为硕士学位,全部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高校,均取得法学专业博士或硕士学位,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等出版《公司诉讼法律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公司并购法律实务精解与百案评析》《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公司保卫战》《公司法司法解释四裁判综述及诉讼指南》等法律专业著作十余部。团队深度耕耘的业务领域:公司法(含公司并购及公司控制权)、合同法、担保法、金融、土地与矿产资源法、工程建设与房地产法、高端婚姻家事纠纷、重大财产保全与执行。
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处理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在审理同居关系纠纷时,对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和生产、经营的收益以及因继承、赠与等途径所得的合法收入,原则上归其本人所有;如果双方在同居期间有共同购置的财产或有共同经营所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双方的出资份额、所作贡献等公平合理地予以分割。
一、案情简介
郭甲、郭乙与郭丙三人为兄弟关系,郭丙与徐某某于2002年5月开始同居,生育一子一女。后因日常琐事发生纠纷、无法共同生活,徐某某遂起诉到法院要求分割双方同居期间购买的两套房子产并对子女抚养问题作出处理。案涉两套房产登记在郭丙名下,但郭甲与郭乙提供了转款凭证,证明郭丙名下两套房产的实际购买人系郭甲和郭乙,郭丙认可案涉房产为郭甲和郭乙所购买,徐某某认为房产系用家庭共同经营所得的利润购买,但没有提交任何证据予以证明。
二、法院裁判情况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郭丙与徐某某未办理结婚登记于2002年5月开始同居,双方虽然不是合法夫妻关系,但从保护妇女权益角度考虑,郭丙名下的房产应由郭丙和徐某某各享有一套。一审法院在审理郭丙与徐某某同居关系纠纷时,郭甲、郭乙曾提出要求参加诉讼,一审法院未予准许。
郭丙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郭甲、郭乙诉称,二审法院在审理郭丙与徐某某同居关系纠纷一案过程中,在没有调查清楚涉案房产的实际出资人、没有考虑案外第三人合法民事权益的情况下作出生效判决,侵犯了其财产权益,故请求予以撤销。
针对郭甲、郭乙提起的第三人撤销之诉,法院经审理认为:郭丙与徐某某并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不存在婚姻关系,不享有基于配偶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双方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分割的相关规定。本案中争议的两套房产,郭甲、郭乙主张系以郭丙的名义,由郭甲、郭乙实际出资购买,并提交了相关证据,郭丙对此也予以认可,徐某某未提交证据证明自己参与出资购买涉案房产。涉案房产不属于双方同居期间的共有财产,不应予以分割处分,原生效判决损害了郭甲、郭乙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撤销。
三、主要观点及理由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郭丙与徐某某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双方共同生活多年并生育了子女,对双方同居期间以郭丙的名义购买的两套房产,应当从照顾女方的原则出发,判决郭丙与徐某某各享有一套房产。
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应当保护的是妇女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无原则地一味强调保护。徐某某与郭丙没有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结婚登记,双方自愿选择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同居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0条的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因此,对于同居期间一方名下的财产,主张共有的一方负有举证责任,但徐某某并未提供相关证据,故徐某某无权要求分得一套房产。
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适当的。
本案系第三人撤销之诉,重点是审查原生效判决是否损害郭甲、郭乙财产权益的问题。郭丙和徐某某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其于2002年5月开始同居,不符合认定为事实婚姻的相关条件,双方之间系同居关系,不享有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共同财产关系是基于配偶身份而产生的,法律强调的是身份关系,并不要求夫妻双方付出同等的劳动、智力才能共同所有。由于郭丙和徐某某双方不具有配偶身份关系,对同居期间获得的财产并不当然享有共同所有的权利。徐某某主张涉案的两套房屋是在其与郭丙同居期间以家庭共同经营的收益购置,但并没有提交出资购房的相关证据,二审法院认定涉案房屋不属于双方同居期间的共有财产是正确的。
从一般民法理论来讲,共有关系分为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共同享有权利,共同承担义务。夫妻共同财产关系是典型的共同共有关系,基于配偶身份而产生,只要双方当事人缔结了合法的婚姻关系,在没有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的情形下,婚后所得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所有,但属于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情形的除外(比如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等)。法律在此强调的是身份关系,比如丈夫在外工作年薪几百万,而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子女,没有收入
一般财产共有关系主要是基于共同投资、共同经营而产生的,如合伙共有关系、共同出资购买的共有房屋等。同居关系不同于合法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在解除同居关系时,对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如果查明属于按份共有关系,则按照各自的份额分享权利;如果查明属于共同共有关系,则对共有财产共同享有权利。同居期间一方的收入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一方继承或受赠的财产属于其个人财产。
有一种“准合伙或共同投资”理论认为:“在同居期间双方犹如商业上的合伙人,从事共同的商业投资。在合伙关系结束时,合伙人应有公平的资产分割权。”这种“准合伙或共同投资”的比喻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就是说,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分割原则应该是:一方的工资、奖金和生产、经营的收益以及因继承、赠与等途径所得的合法收入,均应归其本人所有;如果双方在同居期间有共同购置的财产或有共同经营所得的收入,应当按照《民法通则》中有关共有的一般规定处理。
四、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在审理同居关系纠纷时,对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和生产、经营的收益以及因继承、赠与等途径所得的合法收入,原则上归其本人所有;如果双方在同居期间有共同购置的财产或有共同经营所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双方的出资份额、所作贡献等公平合理地予以分割。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在审理同居关系纠纷时,对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和生产、经营的收益以及因继承、赠与等途径所得的合法收入,原则上归其本人所有;如果双方在同居期间有共同购置的财产或有共同经营所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双方的出资份额、所作贡献等公平合理地予以分割。
一、案情简介
郭甲、郭乙与郭丙三人为兄弟关系,郭丙与徐某某于2002年5月开始同居,生育一子一女。后因日常琐事发生纠纷、无法共同生活,徐某某遂起诉到法院要求分割双方同居期间购买的两套房子产并对子女抚养问题作出处理。案涉两套房产登记在郭丙名下,但郭甲与郭乙提供了转款凭证,证明郭丙名下两套房产的实际购买人系郭甲和郭乙,郭丙认可案涉房产为郭甲和郭乙所购买,徐某某认为房产系用家庭共同经营所得的利润购买,但没有提交任何证据予以证明。
二、法院裁判情况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郭丙与徐某某未办理结婚登记于2002年5月开始同居,双方虽然不是合法夫妻关系,但从保护妇女权益角度考虑,郭丙名下的房产应由郭丙和徐某某各享有一套。一审法院在审理郭丙与徐某某同居关系纠纷时,郭甲、郭乙曾提出要求参加诉讼,一审法院未予准许。
郭丙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郭甲、郭乙诉称,二审法院在审理郭丙与徐某某同居关系纠纷一案过程中,在没有调查清楚涉案房产的实际出资人、没有考虑案外第三人合法民事权益的情况下作出生效判决,侵犯了其财产权益,故请求予以撤销。
针对郭甲、郭乙提起的第三人撤销之诉,法院经审理认为:郭丙与徐某某并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双方不存在婚姻关系,不享有基于配偶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双方同居期间的财产分割,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分割的相关规定。本案中争议的两套房产,郭甲、郭乙主张系以郭丙的名义,由郭甲、郭乙实际出资购买,并提交了相关证据,郭丙对此也予以认可,徐某某未提交证据证明自己参与出资购买涉案房产。涉案房产不属于双方同居期间的共有财产,不应予以分割处分,原生效判决损害了郭甲、郭乙的合法权益,应当予以撤销。
三、主要观点及理由
一种观点认为,虽然郭丙与徐某某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双方共同生活多年并生育了子女,对双方同居期间以郭丙的名义购买的两套房产,应当从照顾女方的原则出发,判决郭丙与徐某某各享有一套房产。
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应当保护的是妇女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无原则地一味强调保护。徐某某与郭丙没有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结婚登记,双方自愿选择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同居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0条的规定,“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因此,对于同居期间一方名下的财产,主张共有的一方负有举证责任,但徐某某并未提供相关证据,故徐某某无权要求分得一套房产。
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适当的。
本案系第三人撤销之诉,重点是审查原生效判决是否损害郭甲、郭乙财产权益的问题。郭丙和徐某某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其于2002年5月开始同居,不符合认定为事实婚姻的相关条件,双方之间系同居关系,不享有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共同财产关系是基于配偶身份而产生的,法律强调的是身份关系,并不要求夫妻双方付出同等的劳动、智力才能共同所有。由于郭丙和徐某某双方不具有配偶身份关系,对同居期间获得的财产并不当然享有共同所有的权利。徐某某主张涉案的两套房屋是在其与郭丙同居期间以家庭共同经营的收益购置,但并没有提交出资购房的相关证据,二审法院认定涉案房屋不属于双方同居期间的共有财产是正确的。
从一般民法理论来讲,共有关系分为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对共有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共同享有权利,共同承担义务。夫妻共同财产关系是典型的共同共有关系,基于配偶身份而产生,只要双方当事人缔结了合法的婚姻关系,在没有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的情形下,婚后所得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所有,但属于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情形的除外(比如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等)。法律在此强调的是身份关系,比如丈夫在外工作年薪几百万,而妻子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子女,没有收入
一般财产共有关系主要是基于共同投资、共同经营而产生的,如合伙共有关系、共同出资购买的共有房屋等。同居关系不同于合法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在解除同居关系时,对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如果查明属于按份共有关系,则按照各自的份额分享权利;如果查明属于共同共有关系,则对共有财产共同享有权利。同居期间一方的收入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一方继承或受赠的财产属于其个人财产。
有一种“准合伙或共同投资”理论认为:“在同居期间双方犹如商业上的合伙人,从事共同的商业投资。在合伙关系结束时,合伙人应有公平的资产分割权。”这种“准合伙或共同投资”的比喻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就是说,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分割原则应该是:一方的工资、奖金和生产、经营的收益以及因继承、赠与等途径所得的合法收入,均应归其本人所有;如果双方在同居期间有共同购置的财产或有共同经营所得的收入,应当按照《民法通则》中有关共有的一般规定处理。
四、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见
在审理同居关系纠纷时,对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和生产、经营的收益以及因继承、赠与等途径所得的合法收入,原则上归其本人所有;如果双方在同居期间有共同购置的财产或有共同经营所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双方的出资份额、所作贡献等公平合理地予以分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法律时刻 https://www.falvshike.com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75bC2pWUAZUBVU.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