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我们要一直怀揣着敬畏和感恩之情,为了国家不断地努力下去。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够向这些困难妥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想要过的生活,也曾定下了目标努力,通过努力和奋斗,去不断的追赶自己的目标。
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也不能够安于现状,努力去做一个为目标不懈奋斗而且温柔的简单人,这也是英雄烈士们教给我们的道理。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最强悍的开国上将,他用手从身体里面抠出了7颗子弹,想想这样的场面就非常的血腥,这么勇敢的英雄到底是谁呢?
1.许世友在战场上面身先士卒,屡屡受伤,用手从身体里抠出七颗子弹
这个用手从身体里面抠出7颗子弹的英雄就是许世友上将,许世友在革命时期作战非常的勇猛,每一次都是身先士卒,带领着部队向前冲锋,在战场上和敌人战斗就是拿自己的命在搏,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会把自己陷入危境之中,所以在战场上受伤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对于这些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来说,不到自己生命最后一刻,即便受伤了,他们也会勇敢地同敌人进行抗战。
在和敌人战斗的过程当中,许世友屡次受伤,子弹穿过自己的身体已经很痛苦了,他还要把子弹从伤口里面抠出来。大家想一想,被子弹打中已经是很痛的事情了,而许世友还用自己的手把子弹从身体里面掏出来。这样的一个画面,想想就很血腥,而作为当事人的许世友,所要承受的痛苦比我们想的要更加的深。
许世友真的非常的勇敢,在用手指头把子弹从伤口里面抠出来之后,他只是简简单单地敷上一些南瓜瓤就算包扎完成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许世友天生就不是一般人,要是一般人的话,怎么可能忍受得住这样巨大的痛苦,在受伤之后还就这样草草包扎完事呢。
2.许世友力大无穷,让苏军军官都为之一震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许世友担任了南京军区司令员,有一次苏军代表团访问了南京,在苏军代表团当中有一个号称是大力士的苏军军官。这位苏军军官一定要和许世友将军比试力气,不得不承认这位苏军军官的力气确实很大,他搬起营区内的鼓形石墩就抖了三抖,当时在场的人都被这位苏军军官骇人的气势给镇住了。
许世友上将看了之后只是微微一笑,抡起胳膊竟然把营区门口的石狮子给举了起来,不光举起来,他还绕着营区跑了一圈,许世友搬石狮子看起来真的非常的轻松,所以当时看到这个场景的人都傻眼了。
也是看到了这个场面之后,大家才终于明白了,许世友将军武林高手的称呼真的不是白来的,许世友除了一身武艺之外,长得也非常的骇人。亲眼见到过许世友将军的人,都觉得他看上去就像是历史书当中的张飞,李逵一样。不光长得像,许世友的性情也跟张飞,李逵这些英雄豪杰一般那么的爽朗。
3.关心战士们的生活起居,吃不饱饭怎么有力气保卫国家!
有一年夏天,许世友将军视察南京路上好八连,当许世友将军看到战士们午餐吃的只是南瓜稀饭的时候,他马上找来了炊事班的班长。许世友将军非常关心的班长:"战士们吃这些南瓜稀饭到底能不能吃饱"炊事班的班长回答道:"报告首长吃的饱",于是许世友将军一把抓过铲子,在锅里面狠狠搅了几圈,搅完之后他大声说道:"这么稀的粥,怎么可能吃得饱"?
之后许世友找到了连长和指导员,告诉连长和指导员说:"国家粮食有困难,但是不管再怎么困难也要保证战士们要吃饱,不然的话战士们站岗是吃不消的,即便是砸锅卖铁也一定要让这些战士们吃好吃饱"。真性情的许世友将军对于战士们的饮食起居还是非常关心的。这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前半生在战场上同敌人不断的抗战,而在后半生,他也为了国家的发展在不断的努力着。
4.许世友上将的追悼会上,天降异象!
1985年许世友将军因为肝癌去世了,而在生前他一直都有一个遗愿,就是在活着的时候精忠报国,在死了之后可以孝顺父母,经过中央特许,许世友上将是唯一一个采取土葬的开国元勋。
在许世友将军的追悼会上发生了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当时本来许世友的遗体告别是要在下午3点正式开始,在这之前南京的天空十分晴朗,万里无云的,可是就在告别仪式开始的时候,本来还很晴朗的天空,一下子乌云密集,雷声大作,不出一会暴雨如注,倾泻而下。本来送别英雄许世友就已经是让人觉得非常难过的事情了,而在这个时候又有大雨陪伴,更平添了几份伤感,大家都在想,大概是老天爷也在为这位将军哭泣吧!
总结: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们,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可是对于他们的父母,他们家人而言,他们把最无言的伤痛带给了自己至亲之人,许世友将军为人民拼出了一个美满的国家,但是对于自己的父母,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孝子,他在有生之年把时间都献给了革命,忽视了自己的父母,对于国家,对于人民他都做到了无私奉献,可是唯独对于家人他是满怀歉疚的。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了国家,舍弃小家的英勇无畏。对于他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我将与你同在!
参考文献《许世友》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文史观复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803B2pVVglTDFA.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