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法务时刻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4岳麓书院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法务时刻还可以找到更多《2024岳麓书院调查报告》。
第一篇:岳麓书院调查报告
岳麓书院调查报告
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是湖南湖湘学派和理学的发展传播中心,在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其保留完整的规模布局是中国书院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书院历史
岳麓书院建立在岳麓山脚下,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璇办学的基础上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亲书“岳麓书院”匾额。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张栻主教岳麓。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会讲27年后,朱熹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元统一全国后,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毁于战火。明初,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沉寂百余年。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1643年,张献忠部队与明朝官军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清1668年,巡抚周召南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1687年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1833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1852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1868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1903年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岳麓书院)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1926年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1938年,岳麓书院日本战机轰炸,岳麓书院众多建筑被毁。抗战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1981年,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
由此可以看出:1.寺院学风对书院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岳麓山上的麓山寺、道林寺的讲学之风,成为了书院建设与学风发展的基础。2.政治对学院发展的影响。学院的发展兴衰与各朝统治者的抑扬政策相一致,而战乱是对书院发展的最严重、最致命的打击。3.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不仅来源于统治者的支持,也源于学院教育人员和教育成果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名人效应所带来的良性循环。如宋真宗、康熙、乾隆的支持,周敦颐、胡安国、胡宏、程颐、程颢、朱熹、张栻、王阳明以及近代曾国藩、王闿运等名人学者的影响。
二、书院结构
书院主要是由建筑和园林风景两大内容组成的融合式结构。
(一)书院建筑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其中主要以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为中轴线上,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进入岳麓书院首先要经过头门悬“千年学府” 匾,次入大门悬“岳麓书院”匾,过赫曦台便是二门悬“名山坛席”匾,再是讲堂的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的中央,讲堂层层递进,匾额林立,外为“实事求是”匾,中为“学达性天”匾,内为“道南正脉”匾,两侧壁嵌碑“忠孝廉节”、“整齐严肃”,最后过讲堂则是御书楼。中轴线的两侧为斋舍和专祠,呈前后左右布局。位于讲堂前面两侧为半学斋、教学斋两斋舍,中后两侧左为园林,右为专祠,专祠又层层递进,呈对称式。由文庙大成殿祭祀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孟轲、子思、颜回等古圣先贤,后建四合式专祠以祭书院山长、湘学先祖,船山祠(王夫之)、慎斋祠(罗典)、六君子堂(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崇道祠(朱熹、张栻),四祠两两相对,次有濂溪祠(周敦颐)、四箴亭(程颐、程颢),最后终于屈子祠。各建筑之
间通过回廊将其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通过构造闭合式的庭院空间,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二)自然风景
岳麓书院选址依山傍水,南面湘江,北依岳麓山,在这种山水自然的大背景掩映下,书院内部又构造出独特的园林风景。岳麓书院因年代悠久,其中自然古木参天。从门与门、祠与祠、斋舍与斋舍、二门与讲堂、讲堂与书楼的沟通的庭院中,都是根据建筑文化和建筑对象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如门庭之间的香樟、银杏、桑榆、石榴、大椿、翠竹等树,衬托出书院的静谧,符合书院的山林之气。而亭台楼阁式的建筑,通过一盆盆的盆栽古松,红枫,反映出文人学子的高雅之气。御书楼前的桂树、鲤鱼池,又象征着文人高中的美好愿望。文庙大成殿前的森森松柏,体现出专祠祭祀的庄严肃穆。而建筑后面的园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回廊矮墙,在一片自然安静之中,给文人学子一种自由心态的表达空间。通过这种花草树木与建筑之间的组合协调,极易形成一种陶冶情操的文人气氛。
俯瞰整个岳麓书院,可以看出中国书院的基本模式。以中轴对称纵深递进的院落式结构,按主次分布讲堂、书楼、斋舍、专祠这四大主要建筑,并通过园林的巧妙设计,将整个人文建筑融入于自然风景之中,形成一种大自然环境下小的别有天地,粗犷与精细的组合,形成中国书院既别于山林隐士茅屋草房的粗野狂傲,又别于宫廷权贵朱檐玉瓦的精雕细琢,两者的结合,有如沟通上下的仕途、鲤鱼飞升的龙门,退则平民隐士,进则官宦权贵,这正是书院的特色所在。
三、书院文化
岳麓书院的文化除了师生相传的活得流动的文化之外,更多的是我们现在看得见的,感受得到的浓厚的文化气息。
…… 此处隐藏5841字,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834C2pXUAlXAV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