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古装剧,对于诗句的运用可以是非常糟践了,尤其是那些带有古诗意味的剧名,跟剧情没有一毛钱关系,比如什么“寂寞空庭春欲晚”、什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什么“花谢花飞花满天”……好的诗词应该是用在剧里,而不是搞出个云山雾罩的剧名,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瞧,《李卫当官》这剧名就非常浅显易懂、点明剧情。
说实话,跟《李卫当官》三部曲相比,《李卫辞官》的节奏更加明快,剧本打磨也更加精细一些,但由于天时、地利等种种原因,“辞官”最终没能火起来,这部剧和《大明王朝1566》一样,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剧。
今儿我们先把剧情放一边,聊聊剧中出现过的那些经典诗词,看看编剧是怎么“借诗言情”的。
(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李卫辞官》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海关道通天案”。杜甫的这句诗以对联的方式出现在了海关道,意在表明沙家三兄弟对此次来访者极为重视,以前连地都不扫,但是为了迎接贵客的到来,特意做了充足的准备。
这句诗放在剧中可以说是非常应景了,李卫假扮的李公公刚到江宁,就受到了沙家三兄弟的热情款待,又是海鲜盛宴、又是翡翠东珠、又是宅子银票,想着如果能够拉拢李卫,他们的势力就不再局限于江南,而是直插中央了。
(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海关道通天案”的幕后黑手九公,是一个“任南坡”式人物,饱读经书、足智多谋,当乾隆得知所有一切是此人一手策划时,便赶去见这个人。
当看到此人居住的地方叫残荷斋时,乾隆念出了李商隐的诗:“留得枯荷听雨声”。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水中的荷叶早就已经凋谢了,只剩下满地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诗句所对应的剧情也是如此,九公所居住的地方叫“残荷斋”,他本人年事已高、身患重疾,即将油尽灯枯,就如同残荷、枯荷一般,但残荷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却招来了李卫、乾隆等身份名贵之人。
此外。乾隆想赶在李卫面前破获这个案子,抓到幕后黑手,但是当他赶到残荷斋见九公时,李卫早就已经来过了,乾隆迟了一步,该说的、该问的李卫早就已经做完了,留给他的只有满地的“枯荷”,所以乾隆心情不免黯淡。
(三)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秋风词》
乾隆在“兴大狱”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叫查小倩的女子,该女假扮成鬼刺杀乾隆,结果乾隆不但不生气,还爱上了查小倩,甚至通过写诗来传递自己的相思之意。
乾隆想约查小倩在月圆之夜相会,就画了一幅圆月上松山的画,还在画的旁边题上了李白的这几句诗,对查小倩的思念之情、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四)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唐]李白《秋风词》
屡次收到乾隆的诗,查小倩慢慢也爱上了乾隆,她也用李白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乾隆的无尽思念之情,凄怨悠远、哀怨如诉。
按理来说两人情投意合、佳偶天成,直接在一起就完了,但无论是李卫还是查夫人都认为乾隆身份过于特殊,如若两人在一起,查小倩以后不会太好过。
查小倩也知道这段感情不可能有结果,但爱意已生,不是想灭就能灭的,所以她感慨早知道相思这样痛苦,还不如当初没有认识。
本文来自可乐可达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995B2pVVgRTB1Q.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