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会总结发言(必备7篇)

文物大会总结发言 第1篇

科技考古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除了植物考古以外,还包括动物考古、环境考古、遥感考古、水利考古、古人类和古DNA研究等,这一系列复杂技术和科技手段普遍应用于良渚古城考古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

我们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良渚古城数字高程模型,最终确认良渚古城存在“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这是中国古代都城结构和形制的滥觞。

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观察良渚古城的地图影像,先后确认了十几处低坝和高坝,揭示出良渚文化水利系统的整体结构,这是中国年代最早、结构最完整的国家级水利工程,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水利史。

我们利用古人类和古DNA技术对良渚古城内的出土人骨进行分析,发现良渚古城的居民来自天南地北,证实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曾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员往来、交流频繁,国家气象呼之欲出。

总之,得益于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加持,良渚古城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取得学术成果最大的都邑性遗址,也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于2019年7月6日成功“申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圣地”实至名归!

文物大会总结发言 第2篇

认识到考古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我们积极申请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拓展研究方向;严格遴选合作团队,建立行业技术标准、标本库和数据库;开放引进青年人才,建立自主实验室。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研究团队扩大到20人,研究方向涉及地质、环境、资源、动植物、古人类、遥感、陶瓷、金属、漆器、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成为全国省级考古所中方向最全、人数最多的科技考古团队。

面向未来,浙江的科技考古事业依然任重道远,我将和同事们一道,继续立足考古、深耕科研、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为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为浙江考古和中华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文物大会总结发言 第3篇

水稻是我国的主产农作物,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资源,至今养活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但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日本,在国内也有起源于长江中游、淮河流域以及云南等说法。本世纪以来,郑云飞博士带领团队通过植物考古和实验室分析,从水稻粒形大小、小穗轴形态、植硅体特征等多角度、全方面地证实了人工驯化的栽培水稻最早起源于一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初具规模的稻田最早发现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以稻作农耕为基础的早期文明最早出现于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和结论向全世界证实了浙江不仅是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也是稻作文明和农业国家的最早起源地。

文物大会总结发言 第4篇

强化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挖掘良渚文化价值内涵,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一是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良渚支撑。在省_的统筹指导下,主动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北村遗址、塘山北侧水坝等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早期良渚形成、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文明进程等课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提供了强大支撑。二是为世界古代文明树立良渚标识。加强国际合作,承办世界考古论坛、文化遗产世界大会良渚分会场等国际活动,推动国际考古学泰斗科林•伦福儒先生在国际顶级权威期刊《古物学》上发表论文,论证良渚古国是东亚地区最早的复杂社会形态,发出了良渚实证的国际表达。三是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良渚力量。成功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良渚遗址入选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各类科研文集、普及读物累计600余种,持续举办“杭州良渚日”等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唤起中华儿女文明记忆,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物大会总结发言 第5篇

为加快浙江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适应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要求,我们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在国内,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合作,积极探索浙江一百万年以来的人类进化史、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发展史、五千年以来的文明形成史;与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合作,不断开拓水利考古、地质考古、工程考古等全新领域。

面向国际,我们始终保持全球视野,长期与美、日、英、加、澳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比如,和日本学者的研究就证实6000多年前的田螺山遗址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家鹅;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已经是一个能控制广袤地区资源与人口的超级都邑,尤其是珍贵的玉矿资源,为研究良渚文明的兴衰提供了重要材料。和英美学者合作开展的水稻起源、稻作驯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以及众多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在广泛的学术交流中,我们逐渐形成了浙江科技考古的特有优势,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物大会总结发言 第6篇

对标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和申遗要求,我们将举全县之力,咬定目标、迎难而上,坚定不移按照“两步走”申遗路线图奋勇前行。

第一步:从现在到2025年,要深入做好上山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宣传,擦亮万年上山文化标识,不断提升上山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力争新增1-2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基本完成上山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群落架构;创建上山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高标准完成上山遗址博物馆(世界稻源博物馆)建设;力争上山文化遗址群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第二步:到203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力争申遗成功。

今年5月13日,由副省长成岳冲召集的上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专班举行第一次工作例会,预备首批申遗的6个遗址所在县(市、区)签订了申遗合作协议,并发布了《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浦江宣言》和《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章程》,标志着上山文化遗址群正式迈出申遗第一步。

文物大会总结发言 第7篇

把文物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规划、监管和数字赋能多管齐下,实现全方位立体式保护。一是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将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全面融入总规、分区规划和单元性控规,编制《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三大保护政策和文物、非遗两大保护管理办法,刚性保护千年古城的格局和肌理。二是织好文物安全“防护网”。实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八大行动”,组织开展文物安全压力测试,创新推行文物安全红黄蓝“三色图”动态监管并获全省推广,今年5月成立文物保护考古所,调剂增加文保编制,在全省率先构建文物、公安、应急、消防、住建等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三是建好文物保护“云平台”。上线“古系列•云端守护”文物保护利用平台,为全市26类18152处“古资源”提供“数智守卫”,让文物古迹有了聪明的“安全卫士”,该做法在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9b1C2pRXQlRA1A.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0日

相关推荐

  • 文物2022年工作计划(精选11篇)

    文物2022年工作计划 第一篇 今年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市安委会指导下,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明确责任,确保了文化旅游(体育)系统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治安案件、无刑事案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 市文化旅游局严格实行首长负责制和“

    2024-12-11 03:51:37
    40 0
  • 文物钻探工作计划推荐22篇

    文物钻探工作计划 第一篇 一、活动议程 主办:市直机关工委、市_党组 时间:20--年6月28日 地点:武威沙漠公园 1、早上九点半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领导讲话。 3、歌咏比赛、谜语竞猜、知识抢答。 4、颁发比赛奖牌。 5、全体合唱《歌唱祖国》,活动结束。 二、活动组织机构

    2024-12-11 03:50:58
    40 0
  • 文物巡逻工作总结汇报(汇总41篇)

    文物巡逻工作总结汇报 第1篇 根据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局保市文广《关于开展全市文物执法检查的通知》(20xx)205号文件精神,xx区文化体育局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了文件精神,统一了思想认识。成立了由区文体局组织,有区文管所和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

    2024-12-11 03:39:41
    40 0
  • 文物公司工作总结报告(热门43篇)

    文物公司工作总结报告 第1篇 在全党开展保持xxx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按县先教办和主管局的实施方案,同时结合我单位的具体情况,我们坚持做到了以下四点: 1、单位党支部及全体党员都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为开

    2024-12-11 03:39:41
    42 0
  • 涉嫌妨害文物管理罪怎么量刑

    这里无法准确回答量刑标准,因为妨害文物管理罪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某些犯罪行为的统称,像故意损害文物罪,倒卖文物罪,故意损坏名胜古迹罪等都属于妨害文物管理罪。犯罪行为不同,量刑时的参考依据也不一样。 一、涉嫌妨害文物管理罪怎么量刑? 妨害文物管理罪的量刑标

    2024-12-11 03:14:00
    54 0
  • 文物法规定的文物(文物法规定的保护范围)

    这几天不少网友都在问:定的文物(文物法规定的保护范围)方面的法律知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

    2024-12-11 03:13:43
    32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