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

前言:

此时我们对“青出于蓝”可能比较着重,兄弟们都需要知道一些“青出于蓝”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在网上汇集了一些关于“青出于蓝””的相关文章,希望咱们能喜欢,兄弟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开篇,通篇劝勉人们终身求学,用心专一,积累学识。

对于其中为后人演衍而成的成语——“青出于蓝”,现今诸多书籍中基本上都是这样解释的:蓝,指的是蓝草,可作染料。青,是从蓝草中提炼而成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

后人往往以“青出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但如果用科学角度追根究底的话,上文对于“青出于蓝”的注释,却会给人们带来些许的矛盾与困惑。

要知道,在荀子那个时代,“青”是对我们今天的颜色---“蓝色”的称呼,而“蓝”,指的应该是那些以菘蓝草为代表的若干植物。

蓝草的秘密

这些以菘蓝草为代表的植物,虽然被我们称之为“蓝草”,但它们的花却颜色各异,或紫红色,或艳黄色……而其叶子则呈绿色,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它们与蓝色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再加上这些蓝草并非是采摘后直接用于染色,而是将它们的绿叶通过一系列的加工,经过步骤繁多的化学反应后,才能变成用作染色的染料。而且,这些菘蓝或蓼蓝之类的植物,是随着人们的深入了解,逐步成为染料的原料的。所以,荀子那个时代所指的蓝草,应该是有别于蓼蓝等其他植物的菘蓝。而蓼蓝这些植物被大规模用作靛蓝的原料,则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以上各类蓝草中真正能作为植物染料原料的,是它们的叶子。菘蓝、蓼蓝等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吲哚酚的葡萄糖甙化合物——靛甙。带有这种化学物质的绿叶经过发酵后,会与糖化酶或碱溶液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羟基吲哚酚。经过处理后生成的无色羟基吲哚酚,会和空气中的氧气成分发生氧化作用,然后更进一步发生缩合反应,最终生成了一种蓝色的沉淀物,这就是植物染料——靛蓝(又名靛青)。

古人最初通过简易的发酵方法,以及用石灰来水解大量发酵后的菘蓝叶子,才能提取到少量的靛蓝染料。在明代之前,民间最初多用方便水解的菘蓝叶来制造靛蓝。后来发明了酒糟发酵法,利用酒糟促进发酵的办法,进一步提高了植物染料的产量。比如,浙江温州苍南一带的居民就是利用靛蓝来制作夹缬而颇负盛名。当然,其他地区的苗、瑶、侗、畲等少数民族,今天也仍然在用蓼蓝所制取的靛蓝,通过扎染、蜡染等方法来加工民族工艺品。

说到染色,中国古代用的染料,大都来自于植物、动物以及天然矿物。而植物染料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鲜花、果实、果壳和果汁,以及一些草本植物。矿物类染料比较少,用作原料的有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则有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等。

人将染色用的染料原色分为青、赤、黄、白、黑,称之为“五色”。其中的青色染料,就是从菘蓝、蓼蓝草等植物中提取的靛蓝染料。能制取靛蓝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人最初用的是比较容易水解的菘蓝草,后来逐渐发现,通过改进技术,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植物也可以用来提取制作靛蓝的染料。

“蓝”是可提取靛蓝染料的这几种植物的统称。在《诗经》和《礼记》中已有关于“蓝”的叙述。明代的宋应星更是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提到茶蓝(即菘蓝)、蓼蓝、马蓝等等,它们均可用来制取靛蓝染料。

菘蓝草是一种十字花科菘蓝属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历来通称大青植株光滑无毛。在江苏、河南、广东、福建等省均有栽培。中医药中称菘蓝的叶子为大青叶,其根更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药——板蓝根。它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能。

蓼蓝则为蓼科蓼属中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带紫红色,绿叶干后变暗蓝色,花呈淡红色,分布于全国各地。

蓝草所制取得到的靛蓝产品除用于染色外,还可药用。由于此类植物所制得的靛蓝产品实际上属于混合产物,含有多种成分,当其中的靛蓝成分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后,也就成了另一味中药—青黛。

靛蓝的启发

靛蓝染料是一种还原染料,中国的靛蓝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口到西亚,并流传到了欧洲,向东则传到了日本。在化学合成靛蓝染料出现以前,中国的靛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享有盛名。

1897年,德国化学家拜耳通过化学方法成功合成出的化学靛蓝染料,以原料充足、生产简便、纯度高、易贮运、使用方便等优点后来居上,迅速普及开来,使我国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植物靛蓝染料黯然失色,一蹶不振,逐渐走向了衰落。

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意识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有机染料工业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合成靛蓝染料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那些有机化工原料,会导致生产工人急性或慢性中毒,对周边人群的呼吸道、中枢神经及肝脏也有一定的伤害。同时,工业生产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现象无一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痛定思痛之余,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低毒性的天然染料,促使植物染料得到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的青睐与肯定,它恰逢其时地再次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魅力,重获新生。

今天看来,当我们用这些靛蓝染料发展的历史认识,来重温荀子的《劝学》一文时,恰好再次印证了“学不可以已”,只有这样才能在持之以恒的蓄积中求得进步,匡正缪误。

本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馆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a25B2pSVQdQBlxW.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5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05月17日

相关推荐

  • 钟南山:青出于蓝肯定胜于蓝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毕业典礼上寄语学生。 (图片由广医提供)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林霞虹 通讯员梁凯涛)昨日,广州医科大学举行2020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等出席毕业典礼并寄语毕业生们不要放弃信念和信仰,要在自己

    2025-05-17 11:03:02
    3753 0
  • 青出于蓝:卡米拉的曾外祖母是国王的情人,她却能戴上王冠当王后

    2023年5月6日加冕的查尔斯,前段时间迎来加冕两周年。纪念日当天,他和卡米拉一起前往伦敦画廊。原来,他们两个人的加冕画像完成了。查尔斯的加冕画像平平无奇,甚至还不如他本人好看。卡米拉的加冕画像就要比她本人好看太多。画像中的卡米拉,慈祥、温和,带着几分说不出的典

    2025-05-17 11:00:02
    468 0
  • 习语品读|“国家进步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

    2025-05-17 10:54:02
    141545 0
  • 说文辨色:青出于蓝,青是什么颜色?《天工开物》是怎么描述的?

    “青出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一个成语俗语,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句成语出自《荀子劝学》,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胜于蓝”。语出《荀子劝学》:

    2025-05-17 10:51:01
    2443 0
  • 手绘视频⑤丨青出于蓝

    视频加载中...蛇年新春,年味正浓!长城新媒体祝您喜乐常伴。监 制:贾芳策 划:房淑婧 赵鹏统 筹:林墨手 绘:画画的老六后 期:马安琪

    2025-05-17 10:48:02
    403 0
  • 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

    作者:杨娟娟(复旦大学博士后)正如《只此青绿》舞蹈中的长裙那样,中国古代“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但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同样,在西方绘画中,各种蓝色和绿色的颜料也经历了异常坎坷的演变。如今水彩、丙烯和中国画的颜料管上印着的颜色名字,都有着一份遥远

    2025-05-17 10:42:01
    811 0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