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曾经的我,是这样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微信……)
别人家的宣传彩页看了就想买,我做的产品彩页发了别人就丢;
别人家的产品文案一看就高大上,我做的产品文案跟说明书一样枯燥;
沙龙或是聚会时的自我介绍,别人的自我介绍引人入胜,她还没讲完就有加她的冲动,我的自我介绍就是姓名加公司名称;
同样是讲产品,人家说起产品blabla一大堆;我除了说我们产品效果真的好,不知道再说啥;
别人家的QQ说说,很带燃性,无需单独给我推销,我就主动给别人付钱;而我主动跟别人QQ私聊也没反应;
我以为我和别人最大的差距就是:别人学习了,我没学。
我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讲课,
什么广告圈,文案圈,什么耐克,什么奥格威,什么每年的十大营销案例,什么李欣频什么赖声川,什么许舜英,
牛人,牛公司,牛品牌,牛案例,我都默默的关注学习,我以为我会有进步。
然而听到太多道理,却依然写不出文案!
于是我反思,是我学得不够努力,还是我的方法不对?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下次再打开时,我依然不知道我看过这篇书。
那么多培训课上听得心潮澎湃,回家我就硬是想不出来,当时我为什么会那么激动!
终有一天,我明白了,
【拿别人的套路,怎么能够走好自己的路?!】
于是我又开始摸索属于我自己的套路。
创业11年,我总结出了以下3个学习套路:
1、 预设战场!你学再多的东西,不拉回你的战场=白学!
我们通常看了一本书,书上的内容很好,很实用的样子,可是关上书,却发现,书上的那些大道理,我们一个都用不上。
为什么?中间差一个思维转换。
如何转换?
我通常的方法是:看到非常有道理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思考我可不可以找到3个案例来证明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我可以用在我工作中的哪个地方?
我看的书中经常贴满纸条。
书看完后,我会再翻一遍,把书中纸条上的点记录成笔记,或是写到文章中。【沸点天下是个好名字】【 沸点天下是如何将小兵仔打造成为超级符号的】以及【从『电商看阿里巴巴,微商看沸点天下』看超级话术的打造】等文章,就是看了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后写出来的。
2、反复练习;
学了再多的知识点,不练习也等于零。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学了,但是我学不会!
我也遇到听不懂,学不会的时候。
接受这个事实。要知道,你不是和关注这个知识点很久的人相比较,你是跟昨天的自己来比较的,知道总比不知道好;了解总比单知道好;掌握并运用当然是最好了。
在看《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时候,我尝试了一种30分钟阅读法,笔记做了3次,书看了不下10遍,是为数不多,被我翻破了的书。
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带着我看书的目的去看的书吗?
看完书,解决了我看书前想解决的问题了吗?
我可以复述这本书吗?
接着我去网上找别人的读书笔记进行比较,我到网上找音频进行比较……
结果怎样?
依然有点惨,但是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别人是几年打磨出来的手艺,单凭我一两次尝试就想超越?不可能。
3、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
也就是将经验总结成自己的套路!
试想,一个在射击练习中总是打8环的人,有没有可能在比赛中打出10环的成绩?
可能性不大吧。
那么,她该怎么做才打出10环呢?
找到打10环的人,分析他用了什么方法打10环,然后模仿他,练习,短时间后再测试对比,跟原来相比进步了没有,再评估这个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再找关链因素在哪,这样不断的练习,总结,精进,才有可能打出9环和10环。
乔布斯有模仿思维,巴菲特有拷贝思维,百度模仿GOOGLE,淘宝模仿EBAY,QQ模仿IQCQ
这么世界知名的牛人,牛项目都在模仿,我们为何不模仿呢?
【成功=90%复制+10%的创新】
可能你在问,我们该向谁模仿,我们又该如何模仿?
关于模仿的对向也是有小学问。
如果模仿那些牛人,我们会发现,差距太大,很快我们会就失去信心;因为跟牛人相隔太远,我们也很难发现,除了媒体上的报料,还有哪些关键因为成就了牛人。
所以,除了牛人外,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个模仿的对象,你需要再找一个近距离影响你的人!
我重新开始写文章,是因为看到蝉禅和郭司令,不仅你分别写了1000多篇和700多篇日志,各自出了书,还从他们的文章中读出了很多人生的感悟。
也正是因为有了远处的目标和身边的目标,我这次出发时,才感觉到动力十足。
一直有人让我开个关于写文案的培训班,也正是大家的期望,让我不断反醒与总结,最终我把自己定位在专注商业写作,并且将我现在的经验分了4个板块,整理了20个套路
1、 快速学习的套路;
2、写出感人创始人情怀故事和走心产品故事的套路;
3、产生源源不断内容制作的思维模型;
4、高效推广文案的思维模型
本文来自管理员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a5dAgQ8UwNXDVZa.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