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6784字,阅读需要15分钟。
这个世界上,或者说在中国,大多数人都陷于苦恼之中——穷人的苦恼是就一个,那就是没钱,而富人们的苦恼却多种多样,而最大的苦恼却是如何保护财产,永远富有。
——然而大多数人都知道,富与贵、贫与穷在历史的车轮之下经常转换。
那么,富人们究竟如何保卫财富呢?
一、古代富人们的做法:
清乾隆时任广东学政的李调元作文《卖田说》。文章记录了他家乡的一位自耕农王泽润,卖掉耕地十分高兴。王泽润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来解释自己为何卖地做了佃农,却还非常乐意。
王泽润说,卖田之前,自己是一个有“十亩之田”的自耕农,可保十口之家生计。
当地官府按田亩分摊徭役,“每亩征银三分,每分加平三分三厘,则一钱矣”,交完之后,也还可以维持家庭生计。偶然遇上大事,加派徭役,“每钱加至一两”,生活也还过得去。
但问题是,官府的做法,不是偶然加派一次,而是常年“加派十次、二十次不等”,此外,官府的“过差、公馆、驿马、洒水、门包、长随、书吏、衙役、夫轿”开支,也都要按田亩摊派,这样一路算下来,结果就是:“不如卖田以佃田。”把田卖了,给“豪族”做佃户,有什么好处呢?
将卖田所得来做“压佃”的本钱,“每五千缗可压田一亩,五百千缗可压田一百亩”(注:压田,一般又做押田,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以低于田地实际价格获取耕种权的方式),可租100亩地。业主和我平分产出,去掉开支我还剩一小半,不但够我全家吃饱饱,还没有税负,可以免受官吏的追讨敲诈。家里再织点布,养点鸡鸭猪犬,有余力时考虑买头牛,生个牛犊,“奚为而不乐也!”简直太开心了。
听完王泽润所算的这两笔账,李调元颇为动心,也想卖了田去做佃户。
王泽润又给他算了第三笔账:你是官员,税赋有家丁替你去缴纳,官府的粮差不敢压迫你;你还有免除差役徭役的特权,里正不敢上门骚扰。总而言之,朝廷基本上不会压榨你,你唯一要担心的,是“须世世子孙读书有官”,如果有朝一日没了官身,恐怕就要阶层跌落,“与我辈等也”,变得和我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耕农与豪族的根本区别在于特权——免除徭役、敲诈。即权力加持下,税收和徭役可以按正常的国家规定执行,或者可以减免,而没有特权的这些自耕农,必然被逼成为佃——失去阶层跨越的机会。
所以古代缙绅地主“若一日无官”,失去了规避赋役的等级特权,也就难免重蹈王泽润之类的覆辙,已经集中的土地又会重新趋于分散。
那么,如何一直维护特权呢?
李调元在《卖田说》的篇末写道:“客既去,予顾谓子孙曰:‘小子识之,何可一日不读书也?
因此,科举制度成为这些豪族维护自身地位的绝佳法宝。即利用科举制度
1、保证家族后代的合法合理的上升通道——做官;
2、做官来维护来保护自身家族阶层的利益,或者说不至于掉落;
3、垄断教育权;财富集中让有钱人才能读得起书,穷人只能为活命而奔波;哪有条件读书来改变阶层和命运;
4、垄断人事权;做官维持自身利益,权贵与豪强结合,人事权必然在手;
所以社会资源越来越集中,中国古代所有王朝概莫能外。
这就是历代豪族维护自身利益的密码。
然而物极必反。
贫富分化严重、土地兼并剥削加剧,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又一次的财富和权力重新分配不可避免。在一个王朝后期,也会出现各种“变法”,试图中兴,然而大多是失败的;
因为任何变法都是由上层或者说这些特权阶层主导,或者必然触及这些特权阶级的利益,是与虎谋皮;而最终大多数情况下,板子还是打在穷人身上;让这些既得利益者割肉,那自然是不现实的——这是由这个阶层的本性决定的。
贪婪而自私,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否则他们也不会成长起来,这就是这一“权贵”阶层的基因和本性。象一条贪吃蛇一样,不断鲸吞社会,变成无比庞大,好象非常强悍,但最终却把自己吃掉。
历史在轮回,那么在现代社会里,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二、现代富人们的做法
马列主义认为,只要存在阶级必然存在压迫,只要存在私有制,这样局面必然出现;
那么,当今的富人们何如?
相比于中国古代的豪族,现在的富人们可自由得多。因为古代无论这些地主豪强们如何的豪横,也离不开这片土地,他们占有的资源实质是土地和佃农的劳动力;所以只要一发生动荡,他们的这些财富必然会失去。
而现在则不然,当今世界一体,财富的流动和储备早已脱离农耕时代的土地和农民这两大基础,而代之以工业化和工人;甚至是信息化和数字经济;
财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或者说人类的“活劳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土地,矿山、商品等实体,还有信息、技术等虚拟经济;
所以现代中国富人们自由得多。
我们还是从致富之路开始说起:
中国现代的富人们是如何致富的呢?
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对外开放,“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即一部分人是在“先富论”的基础上富裕起来的,可以说是靠着国家政策而致富。对外开放中,释放市场活力,应用中国的巨大优势(人口红利、资源优势、市场等)而让一部分人富起来;
一是国企改革,私有化过程中富了一部分人;当然,还有一些是靠政策和权力而致富者。
上面就是大部分富人们的画像。
那么,如何保卫他们的财富呢?
基于先富论,那么这些先富者有责任和义务来带动“后富者”,但是问题在于:
1、他们是不是有意愿带动后富者?
2、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带动?
3、有没有制度性的措施来保证先富者和后富者最终的“共同富裕”?
有分析认为,先富者只能带动一少部分人富裕,而不能带动绝大多数人富裕,其理由是富人对于亲戚朋友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更惶论他人;而更多的是富富联合,资本和技术联合、资本和强权联合,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圈子和阶层的巨大分野必然不会相融。
所以面临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及至三次分配问题。
一次分配中,市场机制下虽然有劳动法、工会法等,但由于打工者无法形成合力,没有与雇佣者对于劳动力价格(工资和福利)的讨价还价的议价权,所以,话语权大多还有富人手里,在一次分配中大多还是富人们说了算。
二次分配中,国家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富人们当然会想方设法地来减少税赋;——因为他们有钱有资源,所以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规避、尽量减少应尽职责。
三次分配,即富人们大发慈悲,良心发现,通过救济、施舍、慈善来实现所谓的三次分配。
而现在的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二步还没优化,所以大家患不均而不患寡。
逃避的方式:
1、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富人们移民,逃避“带动后富”责任就成为标准套路。
按照已经公开的数据估算,我国富豪们的总资产大概可达24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二。而我国经济正在不断腾飞,在未来十年,预计我国富豪们的财富增速可达百分之120到130,当这些富豪移民到其他国家时,这笔巨大的财富也会被随之转移。
而更多的“准富人”移民数量呢?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蓝皮书提到的数据,“截至到2019年, 中国移民海外的人数已经达到1073万”。
这些富豪们区别于古代豪强们的最大区别,即他们可以狡兔三窟,有逃身之所;所以有人大代表提出,应针对这些逃离者征收弃籍税;但更重要的是,要防止他们的非法财产转移。
2、转移资产
转移资产是核心,移民只是表象,移民是人身财产在法律上不受共和国的限制,而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私有制,风进雨进国王不能进,他们认为这些国家可以绝对保护他们的财富。于是瑞士银行、美国硅谷银行等成为他们的最爱——然而事实却打了这些人的脸,没有獠牙的羊,终究是羊,脱离了国家的保护,这些富人在有些国家眼里,就是一大块放在火上熏烤滋滋地淌着油的羊肉。
瑞士冻结俄罗斯资产
而在美国加大对中国制裁之时,这些富人们会不会瑟瑟发抖呢?
一旦美国不能印钞票解决阶级问题,人民大众就会起来打土豪劫富济贫,为了避免自己被打土豪,美国的富豪们一定会把责任都推到中国身上,把矛盾转移到美国华人身上,所以打土豪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的华人和亚裔,可以参考德国犹太人的处境。
所以中国的富人们,不要以为移民美国就是安全的,可以保住自己的资产,只要这个世界还有巨大贫富差距,移民到哪里都不会安全。
而相信信托以为无忧者,可以参考张兰:
张兰被割韭菜——金融上的黑吃黑而已
3、结交权贵
那么富人们的财富忒多,偌大个地球就无处藏身了吗?
当然不是。生于斯,长于斯,这就是根。所以效仿古人先贤,自然而然。
于是就出现了那么多的贪官,腐败分子。大多是官商勾结的结果。靠政策致富,而政策的背后是官,所以两者不谋而合。
这也是权+贵(权力和财富)的完美组合,从而掌控社会资源。可以说是当前腐败丛生的重要因素。
权力的所有者经常更换,政亡人息。但是富人们还有一条路。
4、垄断教育资源
从李调元让子孙好好读书可以看出,科举制度是自身阶层不致退步的必要保障。读书-作官-特权-利益是一条完整的链条,用在何时何地都不过时。
而现在的情况却与封建社会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只要你考取功名,无论你出身如何,自然有官可做;但现在的考试制度,虽然也是阶层分野的机制,但考得好不一定能做官;
所以现在做官还需要加上其他外在条件。比如这位县长:
但优良的教育资源却慢慢被有“实力”的家庭孩子所占据:
根据相关数据,在2019年清华大学3800名新生中,来自农村的学子只有19%,来自城市的占了其中的81%。而在这里面,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如北京、上海、广州这类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而来自西部一些地区的学生仅占了其中的26%。对于许多偏远地区以及落后城市的学生来说,进入名校的几率还是比发达城市地区的学生小很多。
而有实力的家庭,非富即贵。
卢麒元说,实际上中国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大家看到,中国可能是最优秀的吧!就是领导干部的孩子都去做金融了,这件事儿是需要思考的,不可以这样,他们不愿意做老师,他们不愿意做解放军,他们不愿意做工人,他们也不愿意做高科技,他们全部进了金融机构。他们也不当官,全部进入金融(领域)。
所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脉之加持之下,还有什么玩不转呢?
三、富人们的正确认识
1、中国不会劫富济贫,而是少数人可以非常富有,大多数人富裕;
总设计师在设计发展之路分几步,第一步先富起来(总池子的东西先搞多),第二步再带动后富(优化分配方式),最终第三步实现共同富裕(极大地丰富,无限供应)。
中国改革开放的初衷,是因为我们的物质文明不够丰富,所以无论如何先让大河里有了丰富的水源,国家富强了,全民才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即大河有水小河满。
所以一小部分人富起来,随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你可以有你的企业,有你的公司,但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围绕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到了第二步,需要带动后富。那么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2、两个“认识”
民营企业家应该认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发财”,是社会和公众给予了合作的结果,是劳动者付出了努力乃至血汗的结果,所以回馈社会和员工,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民营企业家还应该认识到,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强大国家的保护和支持。近代以来,许多抱有实业救国理念的民族资本家最后只能“怒目苍天,空怀壮志”,被外国资本和买办势力挤垮,与晚清、民国始终积贫积弱有决定性关系。
民营企业家新的财富伦理,只能建立在这样两个“认识到”的基础之上,树立起自己只是社会财富看护人、管理者的意识,有善用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以及共同富裕做贡献的义务,没有肆意挥霍、榨取的权利。
只有这样,民营企业家才能在社会伦理层面,获得公众的认可,才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郭松民)
所以,只有把自己融入到人民和祖国之中,才能有所恃,有所源,而有所存。
3、梁园虽好,究非久恋之乡
他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在中国暴富的这些人、中国“资本家”在于那些玩了几百年的老牌资本家看来,终究是三岁孩童,从其积累财富手段、赚钱方式以及远见来说,差距天壤。
最有钱的头部互联网企业都玩的是平台经济,在现有的条件下修修补补,赚商业模式的钱,与社会进步关系不大;而以马斯克为代表的新兴资本家,却朝着宇宙地下进发,创建着前人所未建之业。
更何况在如何使财富增值的问题上,中国的富人们被国外的资本机构玩弄于股掌,什么银行、依托、理财,都被分分秒收割而不自知。
而在这个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下的世界里,任何财富都需要力量来保护的。——试问,为什么美元只有结合美军才能屹立不倒?真理在枪炮射程之内。
而财富亦然。
所以中国富人的祖先们高筑院墙,戒备森严,就是明证。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羊入虎口,那是自然的事情。
虽然有的富人也向那些国家和资本家交了投名状,比如恒隆广场的陈启宗在内地赚钱,转身就捐了200个亿给美国;比如为外国的大学捐了6个亿的潘石屹;
潘石屹
香港女富豪陈谭庆芬就因为给美国高校捐款而登上了中国慈善榜。在刚刚公布的2022年中国慈善榜,来自香港的陈谭庆芬排名第七,她总计捐出了11.1亿人民币。
钱用在什么地方,心就在什么地方。
而如果看清美西方资本家的嘴脸,相信这些人会后悔得打自己嘴巴。美国急了连自己的小弟日韩都吃,凭什么不吃你们这群羊呢?
就连基辛格者这样说的,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做美国的朋友是致命的。
棱镜门事件十年后,美国依旧攻击和监听全球
4、财富如流水
如果依靠勤劳,依靠给社会提供价值而富裕,那是正当的也是受到欢迎的;而依靠资本的力量、依靠政策、权力得来的财富,终究在得失之间。
所以,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富人,也没有永远的穷人,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财富才能持久而源源不断。
在中国改革开放得来的财富,这个机会不多,但如果把这种致富经验拿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必然是死路一条。与狼共舞,那没命是必然的。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在这片让你们发财致富的热土上奋斗吧!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民心所向,官心所向,必然功德无量,在中华民族振兴之路上,你们的功绩将载入史册。
4、前车之鉴
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曾刊登过一个名为《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上几个世纪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位中国名人入选,分别是成吉思汗、元世祖、明朝大宦官刘瑾、清朝巨贪和珅、清朝富豪伍秉鉴和民国财长宋子文。在6人当中,唯有伍秉鉴是纯粹的商人,并且还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
伍秉鉴成立广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专营对外贸易。是十三行中最大的商号,而伍秉鉴也当上十三行的领导人总商。
广州十三行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专营对外贸易的中介机构(即“牙行”),属于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协定出口货价,代替中外商人纳税,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号称“天子南库”。除了做生意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
除大量的金银现金外,伍秉鉴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茶园、店铺等不动产,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保险等业务,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保守估计,经过40余年的积累,伍秉鉴的总资产高达2800万两白银,按照现在1克白银约合5元来计算,其数值约等于70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当时的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身价才只有2000万美元,尚不及伍秉鉴的1/4!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而在重农抑商的那个时代,每逢皇帝、皇后、督抚的生日或地方的洪涝旱灾,官员们都会勒令伍秉鉴捐献财产,“计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万,捐输为海内冠”(引文见《广州府志》)。
而这还是小钱,到鸦片战争失败,伍在《广州合约》时捐款110万白银;《南京条约》100万白银;伍秉鉴虽然身家高达2800万两白银,但大部分都以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等方式存在,流动资金并不多。如此一来,伍秉鉴疏财救助国难的行为值得称赞,却也耗尽了几乎全部流动资金,可谓损失巨大。
按照常理来讲,为救助国难而损失惨重的伍秉鉴,理应得到朝廷的嘉奖和民众的崇敬,但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原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从朝廷到普通民众,对外国的仇视变得愈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靠着跟洋人打交道而发家的伍秉鉴,跟大部分外贸商人一样,都被骂作“汉奸”、“卖国贼”,使其名声扫地。
1843年9月,满怀悲愤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广州溘然长逝,终年74岁。伍秉鉴死后,家族生意每况愈下,等到其子伍崇曜死后,伍家再没有出现过商业英才,以至于最终落得破产的境地。
所以,伍秉鉴的原罪——官方特许买办,其财富取得大多是授权的结果,而被“被捐”,理所当然;同时在鸦片战争时期,输入进来的大量鸦片也有其“功劳”,所以被骂作汉奸卖国贼,也合乎情理。
上下不讨好。
写在最后
中国的隐形富豪非常之多,而在胡润财富榜上的只是明面上的。富可敌国。
那么,如上所述,难道偌大个地球,竟无这些神通广大的富人立锥之地了吗?答案当然是有的。
那就是万事万物皆有源泉根本。
将这些财富用在正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认为是这些富人们所应考虑的事情。因为财富是流动的,没有足够的德是守不住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那些纷纷被抓的贪官们的财富经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这一点。这是现实的例子;
只有把一滴水融入海洋,才永远不干涸。中国的富人们,只有把自己的财富应用到十四亿身上,才能永葆其金色,否则,狼拉狗啃,不知不觉中便分文皆无。
本文来自铁云说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c1dB2pUUwBXAlM.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