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金刚
连日来,伴着雨雪,德州气温骤降,市民出门都全副“捂”装,而在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滑雪场,滑雪爱好者们正在激情体验滑雪的乐趣。
滑雪早已成为冬季不错的旅游项目,每到元旦前后,德州不少滑雪场陆续开启人工造雪模式,为让滑雪爱好者有一个良好的滑雪体验,雪场会不断地进行改造升级。12月25日晚温度达-10℃,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宁津德百蟋蟀谷滑雪场,探访雪场改造背后的故事。
“衣服里面出汗,外面飘着雪”
下午三时,在滑雪场地,身着教练服,黝黑的肤色,20岁的滑雪教练高佳伟不停地比划着,手把手给几名游客指导滑雪的基本技巧,而这样的话语,他每天会重复无数遍。从小喜欢滑雪的他,毕业后一直从事雪场相关工作。这几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对雪上驰骋的热爱,转成一名滑雪教练。“每次授课我们都强调滑雪注意事项,既传授技能,更要保证安全,带给大家好的滑雪体验。” 面对记者的采访,高佳伟略显腼腆,“从黑龙江老家来到这里,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滑雪这项运动。”
“虽然一对一教学效果好,但因为学滑雪的人太多了,很难都照顾的到。我们也在培训教练掌握团队教学的技能。” 高佳伟说,教练是个辛苦活,衣服里面出汗,外面飘着雪,时刻感受着自身带来的温差。期间,时不时地有游客请教高佳伟,他耐心讲解着。
采访的最后,应记者的要求,高佳伟展示了精湛的滑雪技巧:一米处定点急停,雪板搓起洁白的雪花;从滑道顶端抗击着风阻,疾驰而下。
“气温越低,我们越高兴”
下午6时,天色渐黑,气温更是越来越低,滑雪场接近封闭。而作为滑雪场的场地经理,59岁的老高穿上工作服,忙活了起来:检查设备、开启造雪机、不断调整位置,造雪作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老高名叫高国文,是一名有着近10年工作经验的造雪师,负责对雪道进行造雪、补雪。“我们早已习惯寒夜工作,温度越低我们越高兴,只怕设备出故障影响雪道开放进度。”同样来自黑龙江的老高介绍,最早的雪场是比较落后的,当时还没有造雪设备,只能依靠天然雪,近几年引进了设备,这才开始人工造雪。
指着一台造雪机,老高向记者介绍了工作原理:管道把水提供给机头,然后把水输送给空气,用机头把水喷向空中,经过冷却,然后变成小冰粒,落在地上,就是所说的人工造雪。“天然雪,最大的特点就是密度比较小,特别轻,人工造雪属于冰粒状的,比较重。对滑雪者来说,感觉是不太一样的。”老高说,温度决定造雪时间,在正式营业之前,他们必须把雪场的雪全部造完,保证游客的体验感。
“我们属于夜间工作者,当雪地条件达不到要求时,只能不断地调整,为第二天的营业做万全的准备。”老高说。
晚上八时许,气温降至零下9度,看着设备正常运转,老高走进屋里拍了拍身上的雪。“不存在辛不辛苦,游客在这里滑得开心最重要。”老高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齐鲁壹点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c7eB2pVUQFRAV0.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