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年纵欲成瘾,央视深度解析问题少年如何形成?


电影《少年的你》大火,不仅让两位主演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封获影后影帝,更让社会再度重视青少年教育问题。令家长心痛老师头疼同学怨愤的“问题少年”们是如何走上叛逆的?央视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记录片为您解析,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问题少年的诞生

纪录片主人公之一,15岁的家明,算是典型的“问题少年”。辍学,沉迷网络游戏,处处与父母作对。与有些因无父母管教或家庭太过贫穷变成问题少年的孩子不同,家明的父亲是个本科毕业的企业高管,家庭条件优渥,能给家明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



父亲一直觉得是沉迷网络让家明产生很多消极不切实际的想法,既然家明不听父母管教,父亲决定将家明送到特殊的管理所由专业人员改造。



不愿去的家明甚至以要自虐残伤身体住院来威胁父母,这样偏激的言论只会让父亲觉得家明的问题已经严重到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不顾家明反抗,让工作人员强行将家明带走。



屋内是激烈抗争嘶吼的家明,屋外是悲痛落泪的父母,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想一家人呆一起和乐融融呢?



纪录片的另一位主人公之一,14岁的泽清。



泽清的情况比家明还要严重很多,14岁的他已经辍学一年,终日在家沉迷网络,父母敢管教甚至会动手殴打父母。



或者在家里打砸破坏财物,以此表达不满。



不过和家明被强行带走不同,泽清不是被迫去的,他甚至是主动选择去改造学校。



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校,专门帮助父母改造问题孩子,与家明泽清同期的有17个孩子,他们都是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少年”,这样的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真的能变好吗?


父母的承诺就是儿戏


与之前网上掀起风波的杨永信电击学校不同,这个学校不会有暴力惩戒现象。相同的是学校管理的也很严格。


以前在家什么都不做,熬夜玩游戏的孩子们到了这要实行军事化管理,自己整理床铺,到点吃饭,准时熄灯睡觉。



不听话的孩子教官们也不会动手打人,但是会有相应的体罚。


有人可能觉得把一群脾气暴躁的问题少年聚集到一起场面会失控,然而意外的是,这些孩子离了父母反而都变得相对比较乖顺,能与小伙伴们愉快相处。


就连有自虐倾向的家明和暴力狂的泽清到了这都仿佛变成了一个乖孩子。


既然这些问题少年也能成为乖孩子,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逐渐叛逆呢?


记者先采访了家明,家明给出的答案是父母太强的控制欲,以及毫无诚信可言的行为,让他对父母的信任一点点消失殆尽。

曾经有次家明很想去旅行,父亲承诺只要他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就可以去,可是,当家明发奋学习努力考好后,父亲却不兑现诺言,心心念念一学期的旅行成了泡影,那种失落让家明气愤伤心。


镜头前他甚至流着泪控诉,父母说话就像在逗小孩,言而无信让他恨上了父母。



不只是承诺的无法兑现,生活中父母强硬的控制欲让家明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衣服,鞋子全是妈妈买,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喜欢小狗好几次买回家却被父母无情的丢掉。去哪玩一定要跟父母报备,离家稍微远点父母不同意就不能去。


说到这些家明在镜头面前暴风哭泣:“我永远都没自己想法,什么都跟着他们想法来做。”



为了不再只能按照父母的想法生活,所以家明选择叛逆辍学,想去当个无拘无束可以浪迹天涯的背包客。

然而很讽刺的是,家明认为父母管得太严,家明父亲却认为管得很松,应该再紧一点。



看到这原因显而易见了,在部分父母眼中,孩子是他们的所属品,必须完全按照他们说的做;而在孩子眼中,自己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一旦父母与孩子不能达成共识,矛盾就会激发。

望子成龙的父母

泽清的问题则是父母给的期望太高,压力太大,导致他不堪重负走上叛逆。

泽清的爷爷奶奶是大学退休教授,母亲是医生,父亲也是很有社会地位的人,可谓是书香门第,一家子都是精英人士。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泽清的幸也是不幸。幸的是相比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能接触到更好的教育和物质条件,不幸的是父母对他的期望也比普通孩子高很多。

寻常人家的孩子可能做到60分父母就很满意,而生在精英家庭的泽清可能做到一百分父母还会觉得有提升空间。

正是这样的巨大压力,让泽清喘不过来气。


孩子要改造,父母更需要


问题少年的形成,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才是根源。

“没有家长课堂,我肯定不会来的”

自愿改造的泽清是因为这个学校有家长课程才愿意来的,在他看来,父母的问题远远大于孩子。


一期培训孩子81天,父母6天,而泽清则认为顺序应该颠倒,需要改造更多的是父母。



在针对父母的课程上,心理咨询师做了个小测试,让父母写下,假如生命只剩十分钟,他们会对孩子说什么?


家明的父亲写下希望家明永不言弃,永不言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当心理咨询师问,是你的理想还是家明的理想时?

家明父亲又说家明的理想是错误的,希望能纠正,纠偏。



对此家明父亲进一步解释,家明的理想是当一名背包客,哪个父母会希望孩子以后当个流浪汉?


对此咨询师则认为,家明想当背包客完全是被父母逼的,本质上他不是想当背包客,只是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而已。


课堂上,心理咨询师又提出关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是否有问题这一辩论。



很显然,这番话,值得所有父母思考,人生的路到底是多样性的,还是只有一条路能通向罗马?


改变是共同努力的成果


培训结束后,很多父母和孩子都做了相应改变,家明的父母终于同意家明养狗,也允许他去旅行。




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以前暴躁叛逆的家明变成了一个阳光男孩,也重新返回了学校。



泽清也不再和父母吵架,融洽的家庭关系让母亲笑着坦言:“挺珍惜现在安宁的生活”。



改变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同努力,一旦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就会被打回原形。


和谐相处才没多久,家明的父母开始闹离婚,破裂的家庭情感让家明再一次逃避现实沉迷网络。




而其他家庭也在经过短暂的安宁后爆发出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像复合的情侣仍旧会因为最初的分手原因再度分手。


如果父母和孩子双方不能都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试着去理解对方,并且这种改变需要长久以往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叛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同样“变好”也非短时间就能完成。


这个纪录片给我们最大的警示,莫过于父母要明确孩子是思想独立的个体,不是没有感情的听话机器,唯有认识到这点,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避免问题孩子的形成。

本文来自渊大交流网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e61B2pVVgRSA1Q.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5年01月03日
下一篇 2025年01月0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8206

评论列表(0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