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同学们对“另类伦理”大概比较注意,看官们都想要知道一些“另类伦理”的相关资讯。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汇集了一些对于“另类伦理””的相关文章,希望我们能喜欢,小伙伴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如何找到通向观众内心的路?
180年代
80年代,家庭伦理剧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到《最浪漫的事》里点滴温馨, 再到《你是我兄弟》里时代变迁带给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这些电视剧以都市生活为背景, 以人伦亲情作为世俗性的文化诉求, 充分表现人性善恶的矛盾对立。
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女主符号修辞,大多呈现为概念式诗性符号,为“家国同体”的宏大叙事服务。以当时热播的两部“家庭伦理剧”为例:《上海屋檐下》(1983年)、《四世同堂》(1986年),如果仅以剧名看,这两部剧可划归家庭伦理剧,但在文本叙事上,人物关系主要被放在抗战背景下加以讨论,重点表达的是家国同构的伦理主题,并不突出展示家庭生活和婚恋伦理关系。
290年代
1990年播出的《渴望》是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成熟和典范之作,从今天的视角看,《渴望》剧情比较简单,女主的性格塑造也因过于完美而略显夸张,但这部剧展示的日常生活气息,让在改革开放后处于价值观调整困顿阶段的中国民众倍感亲切,从而引发强烈共鸣。
1 “受难女神”式的传统道德符号导演郑晓龙曾说:“我们几个人就先说定位,我们要拍一个女的。拍一个什么样的女的好呢?就是把一切善良都放在她身上,一切我们男人认为的美好都放在她身上,然后给她制造各种各样的磨难。”剧中,女主刘慧芳被安排经历各种生活磨难,但善良美德始终不变。女主的功能在于传递和凸显各种传统美德。2 寻找“我”之世界的社会身份符号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以《北京人在纽约》《还珠格格》等为代表,反映商业伦理、强调娱乐性的通俗剧大量出现。中国首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也播出了,大名鼎鼎的“葛优躺”就出自这里。
1999年热播的《牵手》是其中的代表作,该剧同时开创家庭伦理剧婚外恋的题材表现领域。在这个故事中,已经有了对于“我”的寻找,向社会生活进一步靠近,因为女主夏晓雪需要直面的是个人现实问题,而不是“家国同构”的宏大理想。
32000年以后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一系列相关话题(如就业创业、购房养老、多元化婚恋、大龄适婚等)成为网络和社交媒体上的热搜内容,这些话题也被大量编织进家庭伦理剧的叙事主题中。家庭伦理剧女主符号修辞,逐步向日常符号转化,并进一步变身为社会性话题符号。此外,城市化进程,让都市生活成为普遍体验,以展现室内生活为主的情景喜剧崛起,2000—2010年之间可以说是中国情景喜剧的黄金时期。
2005年,《家有儿女》播出,主要讲述了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发生在父母和三个孩子之间的各种趣事,大部分故事都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剧中的夏东海和刘梅就跟大部分中国家长一样,很多台词简直就是“爸妈语录”,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姐弟仨,尽管年龄层次不同,但都聪明机灵,可以说,讨人喜欢。
国外的家庭伦理剧
2006年韩国的《搞笑一家人》,集家族情感、强情节、惊险以及幽默相结合,可以说是韩国喜剧电视的一大革命。故事围绕韩国黑石洞李顺财一家三代人展开,无厘头的爷爷和奶奶,缺心眼的儿子女儿,带来了无数欢笑的同时,也不乏细腻情感。
罗文姬女士的表情包大家都很熟悉。
首播于2009年的美剧《摩登家庭》,可以说与《生活大爆炸》一样经典,讲述了一个大家庭里的三对小家庭,一对普通父母与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一对同性恋夫夫从越南领养了养女组成的三口之家,一个六十岁的老头迎娶了热辣的哥伦比亚异国美女。
每集都围绕一个有关家庭元素的主题展开情节,一家人虽然经常有各种冲突,但每次都会因为家人间的爱而包容与和好。
2 社会性话题符号近年来,国产家庭伦理剧创作中,女主符号修辞开始呈现跨类合流、人物高度同质化的话语模式,社会性话题植入愈演愈烈。在创作内容上,男女主往往直接成为社会话题能指符号,通过人物叙事与社会热点链接,以快速实现吸引观众、争夺收视率的目的;在创作形式上,家庭伦理剧与青春偶像、都市言情、古装宫廷等合流,以“偶像剧化的情感叙事+虚拟个人成长”的创作套路,在剧情模式和影像风格上相互借鉴,互为变体,以达成迎合年轻受众喜好的时尚化、轻喜剧化、偶像剧化的特征。但过犹不及,也暴露了各种问题,套路重叠,貌似正能量的人物故事背后,却难掩其立场和价值观混乱;此外,生硬附加的各种人设由于脱离现实逻辑,缺乏实在的精神内核,人物成长历程大多经不起推敲,最终流为快餐型消费文化的文本。比如《我的前半生》,女主罗子君集“全职太太、单身母亲、职场精英、玛丽苏”等各种能指符号于一体,人物修辞也与“职场竞争、婚外恋、性骚扰、闺蜜情”等社会热点话题密切链接。有评论指出:“电视剧在改编中加入了争夺儿子抚养权、第三者抢房产、闺蜜抢男友、职场斗争等桥段,与小说相比,电视剧充满‘抢夺’资源的喧嚣氛围,曲折离奇……这些斗智斗勇、资源抢夺和对于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男友的期待,反映出现实中的都市女性处于生存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危机,以及深深的焦虑与疲惫之中。”
这种模式化的表现一而再、再而三,形成观众可以预见的套路, 也在不断复写的“女性的盛世”情形中强化凸显出“女性意识的匮乏”。
4新异化的家庭伦理剧
当某种电视剧类型成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观众审美经验的成熟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观众更加渴望看到新异化和陌生化的故事,因此,在推动类型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与破局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议题。《以家人之名》以家庭为大背景,融入了青春情感线,轻松治愈的风格让整部剧无论是在“家庭剧”还是“青春剧”的分类中都独树一帜,家庭不止家人,青春不止爱情,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多了一重惊喜。本来,这个剧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和细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温馨日常,冷暖病痛相依相伴,兼具《请回到1988》和《小偷家族》的品相,在怀旧、温暖和真实的基调中,营造出治愈的烟火人生。但遗憾的是故事的后半段,落入俗套:兄妹恋爱,强行发糖……
5真实的尺度和希望
去年评分比较高的家庭伦理剧是《乔家的儿女》。《乔家的儿女》:狗血吗?各人有个人不得自拔的泥潭,以及亮光(点击阅读)今年,豆瓣评分比较高的家庭剧是《亲爱的小孩》,通过极致临摹一个刚刚迎接新生命的小家庭和两个原生家庭,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式家庭的琐碎日常和情绪爆发点,既有尺度上的突破,也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创新,那些看似忍则忍的微尘,积累成了压垮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亲爱的小孩》才开播,观众就咋舌尺度大,可能是对滤镜美化的生活习以为常,忘记了生活的琐碎。但所谓的尺度,只是源于过去较少讨论。那些在剧集中被一一铺陈开的人生岔路口,也引领观众探讨现实世界里同样热议的话题:孩子该由谁带,小夫妻、岳母还是婆婆?和平离婚真的可以做到吗?夫妻关系破裂,要不要为了孩子坚持不离?它选择的是相对中立的视角,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想法进行了审视。相较于很多家庭剧以及我们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站队、拉偏架,这部剧对多重家庭关系的诊脉算是相当公允。夫妻两人从难以释怀到各自找到新的航路,是剧集抚慰观众的正向价值关照。不以一次婚姻的失败,为今后的人生判生死。过往不是拿来惩罚现在的自己,而是为未来的幸福提供经验反思。这是《亲爱的小孩》温情的内核,也是现实主义创作宝贵的初心。我们想从家庭剧看到什么?随着时代观念的流变,观众想从家庭剧中获取的“东西”也在悄然变化。对他们来说,优质的家庭剧不再只是制作精良、故事精彩,更在于能否通过剧集内容与自身发生现实的共鸣共情,给予他们情绪价值和人文关怀。
绿尘,链接影视与生活
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那些记录世界的人
本文来自绿尘光影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ea4B2pVVgRVAFE.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