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同学们对“欧美插插”可能比较重视,兄弟们都需要剖析一些“欧美插插”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有关“欧美插插””的相关内容,希望我们能喜欢,兄弟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信报君说两句
“我什么都不知道,哼!你们爱谁谁,谁求也不好使,找不到关我什么事!”
此时,涉嫌杀害三女一男、身负四条人命的犯罪嫌疑人张田奇仰坐在讯问室里,目光阴鸷,满身戾气,一脸毫不在乎的样子。
01
事情还要从2010年10月的一天说起。
正值中午时分,在青岛一个平静的小村子里,两位村民干完农活,收工准备回家。突然,路边的水沟旁一个奇怪的黑色塑料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两人上前打开袋子一看,竟然是一个血淋淋的人头!两位村民当场就被吓瘫在地,等回过神来,才匆忙拨打了报警电话。
宋炳武
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员额检察官
接到报案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展开侦查工作。经过勘察,在现场西侧又发现了另两个装有尸块的塑料袋,而这两个袋子里的尸块和村民发现的头颅来自同一名死者 —— 一名年轻的女性。
可怕的杀人碎尸抛尸案,让平静的村庄充满了恐惧。
检察官 宋炳武
这个案子性质比较恶劣。侦查人员不断加快侦破的脚步,通过对近一个月来失踪的青年女性进行逐一排查核实,最终确定了死者身份。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通过技术手段在茫茫人海中确定了本案的犯罪嫌疑人张田奇。
很快,张田奇到案。根据他的供述,侦查机关又陆续发现了一具男性尸体的躯干和另外两名女性受害者的尸块。至此,张田奇被确定身上背负了三女一男四条人命。
在张田奇作案时使用的商务车上,侦查人员发现了他安装的摄像头,其中记录了他残忍的犯罪过程。
检察官 宋炳武
通过分析录像发现,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张田奇事先联系好当地的“站街女”,然后在自己的商务车上与站街女发生关系后,将被害人杀害,肢解尸体再将尸块随意抛掉。
更让人震惊的是,在录像中,侦查机关还发现:案发当时还有第三人在场。经过深入审查,办案人员抓获了同案犯刘彪,他也参与了其中的两起强奸犯罪。刘彪到案后主动交代:该案中的那具男尸,实际是张田奇的情人王某的丈夫,被张与其情人共同杀害。因为两人的不正当关系被他撞破,张田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其杀人灭口。
至此,这起残忍的碎尸案终于真相大白。
02
案情清楚明确,证据确凿,所有人都觉得可以有个交待了。就在案件即将提起公诉的时候,两位七旬老人出现在了青岛市检察院公诉处办案检察官宋炳武的面前。“我们知道你们已经找到了足够定那个人罪的证据,可是……孩子到现在还没有下葬,我们就想等等看,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等着。”原来他们的女儿也是本案的被害人之一,在本案中,至今还没有找到她的头颅。
检察官 宋炳武
这个案子证据已经非常确凿了。但两位老人家在外地,从案发到移送检察机关的这段时间,我们不知道老人是一直守在青岛,还是两地奔波。老人找上门的时候眼睛红红的,一看就是经常哭的样子。
看着两位沉浸在丧女之痛中的七旬老人,宋炳武决心帮助他们实现心愿。可是,张田奇作案时,是开着车随意抛尸,范围很大。尽管侦查机关多次根据口供仔细地搜查,可两位老人女儿的头颅始终没有找到。
“我们别的都不求,只求女儿能够得一个全尸。”面对老人的恳求,办案检察官宋炳武决定专门为了此事,会会张田奇。
然而,张田奇却摆出了开头那一幕“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他为什么不配合检察官的工作呢?
检察官 宋炳武
就案件本身来说,证据已经非常扎实了,随时可以提起公诉。嫌疑人觉得反正都是一死,交不交待抛尸地点没什么区别,所以拒不回答。我们和侦查机关其实在前期已经尝试过各种努力,还是无果。
在事实、证据都不需要补充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审查起诉的期限是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在法定的期限内怎样做到伸张正义的法律效果与让被害人家属心理得到抚慰的社会效果两不误呢?这成了摆在检察官面前的一个难题。
检察官 宋炳武
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早已难以描述,他们只是想让孩子走的时候能完整些,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不仅仅只是将罪犯绳之于法就完成了任务,还要去修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安抚家属受伤的心,给死亡应有的尊重。做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相统一。
想到这里,办案检察官宋炳武看着手中厚厚的卷宗,决定再从头梳理一次案件脉络,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突破点!
03
本案三名女被害人身份都很特殊:年龄相仿,都在40岁左右;张田奇犯罪手段极其残忍,态度却极其轻慢,甚至还有些炫耀的意思,可是他却从始至终都没有说出自己的犯罪动机。
这起反常案件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办案检察官宋炳武决定深入了解一下张田奇的背景信息。
检察官先来到了张田奇的单位。听说张田奇被抓,同事都感到很震惊,因为他平时乐于助人,工作能力很强,是单位里的“老大哥”。
随后,宋炳武又来到了张田奇的家。张田奇的父母是教师出身,有两个姐姐,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未再嫁,含辛茹苦拉扯大三个孩子。张田奇平时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其他家人也很照顾,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张田奇的母亲拉着宋炳武的手说道:“虽然是儿子,但他照顾我真是尽心尽力。”在邻居眼中,张田奇同样是个乐于助人、很有义气的人。
检察官 宋炳武
一番了解之后,我们感到十分困惑:一个在家人、同事和邻居口中十全十美的好人,真的就是那个手段残忍、嚣张跋扈的张田奇吗?分析张田奇的成长轨迹,虽然年幼丧父,但是总的来说,他生活一直比较顺。有一个好工作,而且婚姻生活也很幸福。以正常人的思维来讲,即使有某些特殊癖好也不会发展到杀人碎尸抛尸的地步,可见张田奇对某类女性有既爱又恨的心理。我们决定再去会会张田奇。
要想找到抛尸地点,帮助老两口实现愿望,就必须摸透张田奇的心理,彻底打开他的心结。联想到张田奇拒不配合的嚣张态度,办案检察官决定坐下来和他好好“聊一聊”家常。
检察官 宋炳武
其实心理学在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包括审判阶段都有极大地作用,可以少走弯路。多年来,青岛市人民检察院重视心理学的培训,我本人也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从深层次探究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作为量刑的一个参考。
在本案中,我们采取聊天的方式,目的在于打消犯罪嫌疑人的抵触情绪,在平和的沟通中,让犯罪嫌疑人倾听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在触及犯罪嫌疑人的“痛点”后,让犯罪嫌疑人自愿与我们交流沟通,得到更多我们想知道的信息。
当宋炳武再次提审张田奇时,他还是像第一次一样态度蛮横、满口脏话。宋炳武早就预料到这样的场面:“今天我不是来问你要答案的,咱们随便聊一聊可好?”张田奇满不在乎地说:“可以,你们随便说,但我可不回答任何问题。”
检察官跟张田奇聊起了家常,从他的儿子何时结婚,到告诉他儿媳已经怀孕,张田奇的情绪慢慢缓和了下来。接着宋炳武说起了张田奇的身世和成长经历,一边说着,检察官一边仔细观察着张田奇的状态。只见他从放松状态开始变得有些紧张,他身体前倾,认真地听着。当检察官说到,张田奇父亲去世时他的母亲才36岁,一个人把他们姐弟3人拉扯大,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很艰难时,张田奇突然泪流满面,连连摆手要求检察官不要再继续说下去。
“给我留个面子,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了......”张田奇哽咽了。
此后,他一改常态,先是正正衣服,然后端坐在凳子上,连原本抗拒的挡板也自己动手扣上,连连说以前的态度不好,以后一定好好的配合。
检察官 宋炳武
行为是内心思维的外在表现,正所谓神游象外。张田奇态度的转变,让我更加肯定了自己之前对于犯罪心理的判断。他的眼泪,让我感到答案就要浮出水面。
04
随后,张田奇详细地陈述了作案过程并重点把抛尸、埋尸的地点进行了描述。检察官和侦查机关及被害人家属一同来到张田奇描述的地点进行勘查,由于距离案发时间长且范围大小不好确定,为了查证,侦查机关甚至动用了挖掘机。经过多次的现场勘查、挖掘,最终将被害人的尸块找全,圆了被害人家属的一个心愿。
那么,究竟是什么打开了张田奇的心结呢?
检察官 宋炳武
本案中,张田奇唯一一段看似比较坎坷的经历,就在父亲去世的那段时间。而这对一个正处在青春期,心理生理都很不稳定的少年来说,又是十分关键的时期。我前面提到的李玫瑾的《犯罪心理学》,是里面的案例给了我启示。我们就决定以此作为话头,不想竟然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书中的案例里,被告人甲某专门寻找年龄在40岁左右的女人进行伤害,而这些女性的统一特点就是穿戴、神情类似他的母亲。究其原因,甲某一直非常依恋并崇拜自己的母亲。可是在他10岁左右时,父母在卧室亲密时被甲无意中撞到,本来很正常的行为,却给甲某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于是“女人都是坏人”这个执念一直伴随着他。而这个执念,也导致了甲某长大后,专门寻找长相、装扮类似母亲的40岁左右的女人进行报复。
检察官 宋炳武
碍于当事人的隐私,我们并没有当面询问深究张田奇在当年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以至于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心理确信。但在本案里,他对中年女性的纠结情感,和书里讲的情形非常相似,也许就是因为既爱又恨的情绪,才让他把对亲人的仇恨转嫁为恨其他女人,在这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疏导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报复女性,并走向了犯罪的不归路。
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少年,在偶然中发现母亲做了让他“不能原谅”的事情,种下了仇恨的同时,也带给他一生的阴霾。当这种伤痛在数十年后最终爆发出来时,他竟选择向无辜者举起屠刀……
检察官 宋炳武
案件本身并不只有血腥和残忍,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办理每一起案件,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罪责刑相适应,就可以说定性正确,量刑适当,案结事了。但是案件的办理过程,其实也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只单纯追求案件的办理结果。另外,对于每一个办案人来说,在办案之余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比如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重大爆炸案、2004年云南某大学杀害大学同学的马加爵案、2001年-2003年河南省平舆县杀害17名青少年案等等重大疑难的案件,都是通过描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画像,帮助确定了侦查方向。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点,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在办案中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人格决定了一生,犯罪人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源于成长的过程中,因此,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疏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心结,能够尽最大可能减少危险人格的产生,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减少人间悲剧的发生。
罪恶必将无处逃遁,但人生尚需用心善待。
链接
李玫瑾:他们为什么会犯罪?
我上大学的时候是读哲学的,从来没有想到过这辈子会从事犯罪心理研究。1982年我来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当时我第一年的工作是跟刑侦局长一块儿学习。刑侦局长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为什么犯罪这么严重,而且行为非常可怕,他们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我从工作第一年就开始在想一个问题,讯问有时候难免会出现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不要靠讯问,而是要靠分析,于是在这之后,我开始转向了犯罪心理的行为分析。
这时候开始去浏览一些国外的资料,发现国外有一项研究就是Criminal Profiling,中文翻成犯罪心理画像。我发现它大量内容是在做犯罪人的分析,包括他的行为分析,后来我就开始关注,于是也邀请了外国专家。
大家都知道我们以往的侦查手段一般都是从现场开始,技术是最重要的。所谓技术包括指纹脚印,还有很多犯罪痕迹的提取,以及犯罪现场一些材料的搜索。我们还有一项研究就是研究被害人,这些研究一般我们都是非常讲究科学的,也就是它可以作为证据。
但是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社会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媒体,媒体也在关注犯罪领域。犯罪在侦查过程当中,本身就具有智力游戏的特点,于是我们的媒体就开始做这样的节目,这种节目多了以后犯罪人也开始看,犯罪人一看就明白了:哦,你们是这样破案的。
我曾经跟一个犯罪人谈话,我们谈话的时候很僵,就是我问他问题,他不正面回答,最后我就跟他开玩笑,我说,我没见到你就已经分析你了,然后我说,我干什么的你知道吗?
他犯罪的方式就是在路面上扎刀,夜间女的回来,他扎一刀。他什么也不做,他就扎人,扎完他就跑,所以我们连人证也没有,因为他是在夜间,就是被害人往往都是单独行动,被害人后边受刀也看不到他。
现代社会当中犯罪你会发现,有很多犯罪人会通过媒体了解了一些侦查手段,所以他在作案过程当中有明显的反侦查意识,这时我们就会有很多疑难案件,这个案件就是你几乎查不到任何可以找到物证的线索。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哪怕不根据现场,也要能根据作案方式和侵害对象来做一些分析,那么最可作为的就是心理分析了。因为我们知道,人去看一些东西,或者人去做一件事情一定有相应的背景,我有一句话叫做眼里有什么,心里有什么。
在研究和分析心理活动的时候,犯罪人的表现往往跟他所锁定的犯罪目标,以及他作案的方式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大家可能都记得,2011年时因为药家鑫的案件,我在网上被一通口水淹没。药家鑫这个案件当时也是有点费解的地方。他的作案动机我一开始已经分析了,主要原因是观念,他认为农村人难缠,所以说还不如把她杀了。
关键是他的刀法。我想这个孩子他是第一次作案,又是一个学艺术的大学生,那么他应该没有那么残忍。但到现场一看,他一共扎了八刀。
一般说扎的刀多呢,就会分析他的动作心理了,那么这种心理一般有几种情况,我认为其中最有可能就是仇恨,我们知道人在仇恨当中,他那个行为是多余的,就是他已经不知道扎多少刀了,反正他那个情绪没完他就会继续扎。
还有第二种情况就是危险不完,危险不完是什么意思,比如犯罪人作案的时候你抱住他大腿了,然后这犯罪人想跑跑不掉,于是他就扎你,然后你死抱着不撒手,他就继续扎你。
而药家鑫的犯罪现场不是这样,被害的女孩没有骂他,也没有说什么话,因为这女孩当时撞倒以后很疼。我们知道正面骨撞坏的话是非常疼的,所以从现场来看,这女孩没有什么刺激的言语对他。
而药家鑫本人也很紧张,他第一次撞人,又想把人干掉,他也很紧张。所以我们想一般我们要杀人的话,闭着眼睛插插插,第一次你捅三四刀就已经很多刀了,你的感觉就已经很多下了,可是他居然连续扎了八刀。
药家鑫这种动作的利索是源于哪儿,他的情绪来源于哪儿,这是我当时不明白的。所以在他访谈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扎她三四刀,这人就会惨叫,你为什么没有不忍,为什么没有停下手?
我在现场看到,药家鑫在哭诉,他说,因为我以前被父亲关在地下室练琴,不练好不让我吃饭,甚至我好几次想到自杀,我很痛苦,怎么怎么样。我一听到这个话我就明白了,他扎刀的动作和这种情绪是相关的,所以他在这儿杀人的动作和他以前的情绪动作有关。
我现在这样分析,大家就明白了,我们是在研究犯罪行为分析当中用的一些方法。当然这个话语大家可能在那个背景下觉得不能理解,说你把杀人当弹琴,其实我真的没有丝毫这样的含义,但是事实上,他这个行为和他的弹琴动作是有关的。
我们在研究犯罪行为分析当中,在不见犯罪人的情况下通过行为方式、侵害目标去研究这个人可能有过的经历、受过的教育,以及他最擅长的一些表现,所以这些分析也就是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对一个不知名的、没有见过面的嫌疑人,通过他的行为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心理内容,做出一个描述。这个描述能让你大致描述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包括他的身高,他的体型,然后他所生活的经历,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受过的教育,他从事过的职业。
我们知道,我们对这个人特征描述得越多,就越容易在我们心中形成这个人的一个像,这个像至少让我们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这个人。在研究现场问题上,我肯定不如专门搞侦查的,法医研究行为都比我们要更专业,那么我能研究的优势实际上就是心理学。
我在这里面讲的还没有涉及到真正的犯罪心理研究。犯罪心理研究是对于人的研究,这个研究往往不是简单的通过现场来研究,有时候你对一个案件的研究可能会涉及到你生活当中对人的了解的程度,所以有时候你也会发现,有经验的侦查人员有时候一个现场他就会反应出来,这个作案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一共工作三十年,头十年是属于刚刚接触,然后第二个十年从我下派锻炼之后,我对这个领域开始关注,然后第三个十年,我更多研究的就是人的问题了。犯罪心理画像实际上就是对犯罪人的研究,而这个研究慢慢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人是有规律的,尤其这种心理发展的规律。
尤其是我发现,就是说在无论什么样的一个犯罪现场,当你面对犯罪人,或者叫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当他混在人群中,你根本无法肯定他就是个犯罪人,因为你会发现,他也有情感,他有喜欢的音乐,他有喜欢看的电影,甚至他可能喜欢的电影跟你是一样的,他喜欢的音乐跟你是一样的,这时候你就会困惑,也就是说,他完全具有人的一些状态,为什么要去做那么可怕的、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情,这就涉及到一个动机问题的研究。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刚刚开始看到犯罪心理现象,就相当于一幅画面,但是随着你研究时间长了以后,你会进一个洞,这个洞是什么,就是人的一个纵向发展,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今天变成这样,一定有一个相应的过去。
所以在这个角度当中,我们开始去研究他的早年,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实际上都是一种产品,这个产品是什么产品,我们可以说是教育的产品,我们一般理解的教育更多都是学校教育,但是在我来看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我面对了这么多嫌疑人,或者说犯罪人之后,最大的感慨是,他在襁褓当中的时候,你无法预测他肯定会犯罪。当然我也认为有些人的长相具有一些犯罪的特征,但是,绝大多数犯罪人不是这样,他是怎么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的?
我想大家如果上网或者说看我以往的电视,我对公众讲得最多的就是人早年的抚养。刚才我讲有些犯罪人他确实有一些面相特征,但是这个面相他要如果能当兵,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打仗的料,但可惜他没当兵,最后他成了暴力犯。
所以有的时候他的遗传是有一些相关,但是并不决定他犯不犯罪,而决定他犯不犯罪的,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后天,而这个后天因素就非常多了,所以我在研究犯罪心理当中我发现,有一部分人是最可怕的,什么样的人最可怕呢?
他们染上了相当于我们生理上的慢性疾病,慢性病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它不是你一个月半年就能治好的,可能患者会终生带病,我想犯罪也是这样。
有些人在早期由于种种问题造就了人格上的问题,这个人格上的问题会导致他的性格上有缺陷,然后他会在生活当中屡遭挫折。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2010年曾经有一系列砍杀幼儿的案件,有在学校门口,有在幼儿园门口。
大家对这个问题当时很愤怒。那么你真正去研究你会发现,尤其福建南平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郑民生在法庭上说,那两个人太可恨了,我因为这两个人太可恨,我拿他们没办法,所以我才去砍孩子,我砍孩子你们会问我为什么,那我就可以告诉你,这两个人太可恨了。
实际上,郑民生的缺陷就是缺陷是自我认知上的问题,我们知道人格缺陷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做自恋。
自恋这种人格缺陷往往是养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就夸他,一直就说你真棒,你真美,你怎么怎么好,而且周围人只夸不说别的,这个人一定会造成错觉,当他独立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自己面临很多问题了。
因为他前面有一个自我认知障碍,当他面对社会的时候,他还会有自我认知障碍,因为成年人大家说话就更客套了,说领导您真英明,领导千万不要当真,不要觉得真的很英明,如果人说美女你真漂亮,你说谢谢就足够了,因为漂亮的很多,你那个漂亮只是而已,就是我们知道场面话。
如果只要人家一说好话,你就特别当真,那就会出现叫认知错误,然后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那么郑民生就是这样,他在卫生站工作,人家经常夸他说郑医生你的医术真好,每次你一看病我们就好了,他就真觉得自己就很好,后来他就把卫生站的工作辞掉了,想到大医院去。
但是大医院不要他,于是他失业了。然后他同时又爱上一个女的,他觉得我长这么漂亮,你们天天都夸我,我要爱你的话,你应该很幸福,结果他向人表白的时候,人家一次一次地拒绝。
人家女性还很温柔,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他,最多说我配不上你。结果他觉得,我看得上你,哪有你配不上我的问题,于是他一而再再而三追,这女的后来忍无可忍了,最后告诉卫生站站长说,麻烦你告诉郑医生,不要让他再找我了,我对他真的没有这个意思。
然后这个站长就告诉郑民生,你怎么这样,人家对你没那意思,你看不出来吗?郑民生一下失落了,也就是说他觉得这个落差太大了,所以他后来在法庭上说那些话,因为这两个人太坏,我拿他们没有办法,所以我只有去杀孩子,我杀了孩子你们会问我为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他们两个太坏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心理的问题。这个心理问题呢实际上是人的一些类似于生理疾病,它既有慢性的,也有急性的,刚才提到的药家鑫,他就属于急性的,而人格问题,则是慢性的,这两种问题我们真正要解决的话,也就是说预防犯罪减少危害,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普及心理学知识,让大家知道,人今天的行为一定和他的过去有关。
所以有时候我开玩笑说,找对象吧,你要想了解一个人,你不用问太多,你就问他的过去,问他的家庭,你把这个问题了解清楚了,你就了解他的现在。
最新!星标教程看新鲜事
本文来自半岛都市报西海岸新闻投稿,不代表资源分享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uduzhe.cn/fbf0cB2pVVgRdBVA.html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