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时,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以下是关于低血压的一些常见原因:
1.生理性低血压:
遗传因素:部分低血压患者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
体型瘦弱:一般认为,身体瘦弱的人群,其基础血压可能偏低。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在起立或变换体位时,因低血压而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年龄增长:老年人因身体各项机能减退,可能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
2.病理性低血压:
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狭窄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从而引起低血压。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可影响激素分泌,导致血压降低。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可能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导致低血压。
其他疾病:慢性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脱水等)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
药物副作用:某些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低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对于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饮食,增加营养,适量摄入盐分,避免过度节食或减肥。
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4.定期测量血压,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此外,对于孕妇、老年人、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等特殊群体,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更加重视,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