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测幽门螺杆菌可行,但不能单独作为依据,需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判断。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是一种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侵入性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涂片染色、细菌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非侵入性方法主要有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等。那么,血液检测幽门螺杆菌可行吗?
答案是肯定的。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的抗体(如IgG),可反映过去感染的情况,对H.pylori的根除治疗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此外,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Ⅰ和PGⅡ的水平,以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可辅助诊断萎缩性胃炎,并推测H.pylori感染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血清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果可能受到既往感染、疫苗接种、其他胃部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假阳性或假阴性率较高。因此,血清学检测一般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而不单独作为诊断H.pylori感染的依据。
总之,血液检测幽门螺杆菌是可行的,但不能单独作为诊断H.pylori感染的依据,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方法或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胃镜检查适应证或胃癌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根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