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疾病,可防可治。孕妇需注意卫生,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家长也应做好护理。如有感染高危因素,需密切观察并及时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并不普遍,但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
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免疫功能不完善: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他们的皮肤薄嫩、屏障功能差,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2.寄居部位:新生儿的脐部、皮肤、黏膜等部位是细菌容易寄居的地方,这些部位的感染容易引发败血症。
3.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主要有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其中,产时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
4.基础疾病:新生儿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容易并发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常缺乏特异性症状,如发热、不哭、不吃、体重不增等。如果不及时治疗,败血症可能会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护理,保持皮肤、脐部的干燥和清洁。同时,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总之,新生儿败血症虽然不普遍,但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