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是关节疼痛和肿胀,还可能出现疲劳、发热、皮肤症状、贫血、巩膜炎、肺间质病变、心血管系统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血液系统病变等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是关节疼痛和肿胀,尤其是手、腕、肘、膝、踝等关节。这些症状可能会在早晨或休息后加重,活动后缓解。除了关节症状外,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疲劳: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疲劳、无力,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
2.发热:部分患者在疾病活动期可能会出现低热。
3.皮肤症状:约15%-20%的患者会出现皮肤类风湿结节,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鹰嘴突附近、足跟、足底等部位。
4.贫血:疾病活动期可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5.巩膜炎:约10%-20%的患者可出现巩膜炎,表现为眼痛、畏光、流泪等。
6.肺间质病变:约20%-30%的患者可出现肺间质病变,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干咳等。
7.心血管系统病变:约1%-5%的患者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心血管系统病变。
8.周围神经病变:约5%-10%的患者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指或足趾麻木、疼痛、无力等。
9.血液系统病变:约20%-30%的患者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增多、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病变。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在中年女性中,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及时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预防关节畸形和残疾。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寒、受潮;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