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多见于20~40岁人群,但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检查方法主要有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主要依据症状、结肠镜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40岁人群,但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症状表现:
腹泻: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
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都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全身症状: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表现为发热、消瘦、贫血等。
肠外表现:部分患者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检查方法:
血液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粪便检查:常为黏液脓血便,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可观察病变的部位、范围和黏膜情况,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剂灌肠、腹部超声等,可了解肠道的形态和功能。
其他检查:如黏膜活检、自身抗体检测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诊断标准: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肠炎。
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分布。
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显示炎症性反应,同时存在固有膜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可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其他原因导致的结肠炎。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给予高营养、少渣饮食。腹泻严重者可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也有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及时治疗、合理用药、定期复查有助于改善预后。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