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统计约70%牙齿矫正的患者需要拔牙。现在随着人们对自身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到医院做正畸治疗的患者的拔牙率约为80%-90%。牙齿矫正中拔牙率较高的原因如下:1、绝大部分患者存在第八颗第三磨牙,在矫正的时候必须拔除智齿,如果放任智齿萌出,会造成错颌畸形特别严重或者矫正完后错颌畸形的复发,同智齿造成牙齿矫正的复发相比,宁可把智齿在矫正前或者矫正一段时间后拔除;2、矫正牙齿达到内收上下前牙的目的,而内收上下前牙,除了拔牙之外,其他方式提供的间隙很少,比如牙齿片切,每个牙齿最多只能片切0.5mm的间隙,如果把牙齿向后推移,可以用种植钉或者口外弓等一些口外方法把整个牙列向后推移,但能提供的间隙也不足3-4mm,相反拔除一颗双尖牙,即从中间数第四颗或者第五颗牙齿,立刻可以得到10mm以上的拔牙间隙,利用这10mm的拔牙间隙,就可以把尖牙和门牙进行大范围的足量的移动,彻底改变患者的龅牙或者牙齿不齐。因此要想达到好的矫正效果,就必须要拔掉双尖牙或者智齿,以达到最好的矫正效果。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拔牙率也在降低,目前通过推崇或者向患者推荐隐形矫正,就可以大幅度减少拔牙率。因为隐形矫正可以更精确、更准确的移动牙齿,可以在矫正之前进行一个很准确的设计。如果患者介于拔牙和不拔牙的选择之间,可以在每个牙齿进行0.3mm以内的片切,10个牙齿进行大范围的片切就可以减少拔牙的发生,同样达到内收前牙的效果。隐形矫正可以利用3D技术,利用动画设计模拟患者的牙齿矫正移动过程,非常形象,非常具体,也非常准确,配合医生的矫正,所以牙齿矫正中的拔牙率在最近两年降至60%-70%,但前提是患者必须接受片切牙齿的治疗方法,也就是中间的4-6颗牙齿,每颗牙齿都要片切0.3mm,相当于一张胶片的厚度。如果患者能够接受片切牙齿进行矫正的方法,拔牙也是可以避免的。
牙齿矫正的一般步骤包括咨询与检查、制定矫正方案、拔牙或不拔牙、安装矫治器、定期复诊、保持器佩戴。1.咨询与检查初诊时,医生会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和咨询,了解患者的牙齿状况、咬合情况、口腔健康等。医生还会评估患者的面型、咬合功能、牙齿拥挤度等,以制定适合的矫正方
牙齿矫正正规和不正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资质认证、治疗方案、技术和设备、安全性和卫生等方面。1.资质认证正规矫正治疗需要专业正畸医生的操作。这些医生通常需要经过正规的口腔医学教育和培训,并具备相关的资质认证。不正规的矫正治疗可能由非专业人员或未经认证的从业者进行
牙齿矫正通常可以分为初步检查与方案制定阶段、治疗准备阶段、牙齿矫治阶段、保持阶段等,每个阶段的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矫正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初步检查与方案制定阶段此阶段,医生会进行口腔检查、拍摄X光片、制取牙齿模型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牙齿和骨骼情况,并根据检
牙齿矫正拔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患者的牙齿状况、矫正方案以及医生的操作技术等因素来判断。在牙齿矫正过程中,拔牙有时是为了解决牙齿拥挤、改善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拔除一些牙齿,可以为其他牙齿的移动腾出空间,使牙
牙齿矫正后反弹了,一般可以再戴保持器,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反弹程度、反弹原因、个体口腔状况来决定。1.反弹程度如果反弹较轻,只是个别牙齿的轻微移位,保持器可能仍然有效,可以继续佩戴以防止进一步反弹。然而,如果反弹较为明显,牙齿已经明显偏离了矫正后的位置,可能需
牙齿矫正后出现反弹,需要通过及时复诊、重新评估、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不良习惯、注意饮食等方法解决。1.及时复诊在矫正结束后,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佩戴保持器,以保持牙齿的位置和形状。如果出现反弹,应尽快复诊,让医生检查反弹的程度和原因。2.重新评估医生会对牙齿
矫正龅牙的方法主要有传统金属牙套、陶瓷牙套、隐形牙套、舌侧牙套和颌面外科手术等。1.传统金属牙套通过金属丝和托槽将牙齿逐渐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优点是价格相对较低,效果稳定;缺点是不美观,舒适度较低,需要经常调整。2.陶瓷牙套陶瓷牙套与传统金属牙套类似,但托槽是陶
30岁矫正牙齿一般不会有明显后遗症,但可能存在牙齿松动、牙根吸收、口腔溃疡、牙龈炎、牙齿脱矿等问题。1.牙齿松动矫正过程中,牙齿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但在矫正完成后,牙齿会逐渐恢复稳定。2.牙根吸收如果矫正力度过大或矫正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牙根吸收,但这种情
孕妇在孕期的生理和身体变化可能会影响牙齿矫正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一般来说,不建议孕妇进行牙齿矫正。在孕期,孕妇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激素水平的改变、牙龈组织的敏感性增加等。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牙齿矫正过程中的问题,如牙龈肿胀、出血、疼痛等。此外,孕妇
牙齿矫正的最佳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在恒牙期,即12岁至18岁之间。但成年人只要牙齿和口腔健康状况允许,任何年龄都可以进行矫正,不过成年人矫正难度可能较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考虑矫正牙齿时,需要考虑牙齿问题的严重程度、口腔健康状况、个人需求和目标。1.牙齿问题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