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身上总是比别人热的原因有阴虚体质、脾胃湿热、肝火旺盛、瘀血阻络、气血亏虚等,建议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病因进行规范治疗。
1.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者,体内阴液相对不足,无法有效制约阳气的亢盛,夏季阳气外浮,阴虚之人更显内热,故易感觉身体发热,常伴有手心、脚心及心胸烦热,口干咽燥等症状。
患者可以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鸭肉、百合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阴虚症状。如果饮食调理效果不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麦冬、枸杞、女贞子等滋阴的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改善阴虚体质。麦冬每次用量约为5-10克,每天服用2-3次。枸杞的用量一般1天不超过20克,大概是5-6粒,可分次服用。女贞子常用剂量为每日9-15克,可分2-3次服用。
2.脾胃湿热
夏季暑湿当令,如果饮食不节,大量进食肥肉、雪糕等食物,易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湿热蕴结于脾胃,熏蒸于外,则身体发热,常伴有口苦、口黏、大便不爽等症状。
患者可以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避免摄入肥肉、炸鸡、奶油等油腻食物。若调整饮食一段时间后症状仍然未改善,可遵医嘱服用金钱草、车前子、茵陈等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清除体内湿热,改善临床症状。金钱草每天常用量为15-60g,可分为2次服用。车前子每次用量5-10克,每天服用2次左右。茵陈的每日用量一般建议在20-30克之间,可分为2-3次服用。建议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用药。
3.肝火旺盛
情志不畅、长期熬夜、劳累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肝火旺盛。肝火循经上炎,则身体发热,在夏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同时,患者可能伴有目赤肿痛、口苦咽干、易怒等表现。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压力和紧张,可以通过运动、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来释放压力,并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同时,遵医嘱使用具有清肝泻火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龙胆草、夏枯草、黄芩等,这些药物可以去除体内肝火,缓解身体发热、口苦咽干等症状。龙胆草推荐每日服用2-3次,每次用量一般为3-6克。夏枯草可以泡水饮用,建议每日两次,每次冲泡200ml左右。黄芩一般用量为9-15克/天,分2-3次服用。具体用药剂量和频次,请谨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4.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是指瘀血内停,阻滞气血运行,导致局部或全身气血不畅,产生郁热。夏季阳气外浮,瘀血之热更易显现,表现为身体局部或全身发热,常伴有疼痛、皮肤瘀斑等症状。
患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能够促进血液运行,消除瘀血。桃仁每次服用量可以在5-10克之间,每天服用1-2次即可。红花的每天用量一般为3-10克,可分2次服用。丹参可以每日服用1-3次,每次用量为5-10克。同时,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如曲池穴、足三里穴等,能够改善因气血不畅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建议每次针灸20-30分钟,每周针灸1-2次。
5.气血亏虚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若气血亏虚,则机体防御外邪能力下降,易受暑热侵袭。同时,气血亏虚本身也可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出现身体发热的现象。
患者可根据医嘱服用补气养血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黄芪、当归、党参等,能够为身体补充气血,改善临床症状。黄芪可以每日服用1-2次,每次用量为20-30克。当归每日服用1-2次,每次用量10-30克。党参用量一般在9-30克,每日服用1-2次。同时,也可以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如足三里穴、关元穴等,调节气血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建议每次针灸15-30分钟,在病情初期治疗阶段,可以每天针灸1次,随着病情改善,可以改为每周针灸2-3次。
患者在夏天感觉身体较热时,可通过空调、电风扇等措施来降低身体温度。但是也不宜过度贪凉,避免长时间直接对着电风扇或者空调,以免危害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