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结缔组织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诊后应积极治疗。
盆腔结缔组织炎多由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情迁延所致,也可为急性盆腔腹膜炎的继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原先存在于身体内的细菌、霉菌、病毒、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可迅速繁殖,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那么,盆腔结缔组织炎怎么诊断呢?
病史:患者多有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病史,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急性病史。
症状:患者可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白带增多、月经失调、痛经等症状。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触及囊性肿物,提示盆腔结缔组织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帮助了解盆腔内有无包块及其他病变,有助于诊断盆腔结缔组织炎。
病理检查:对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盆腔结缔组织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肿瘤等。
对于有盆腔炎症病史或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应积极治疗,以免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并发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