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心肌炎的护理主要在于密切监测心输出量、气体交换、活动耐力等,防范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潜在并发症,同时加强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肌收缩力下降有关。
护理措施: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以增加心输出量。
相关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5-6L/min。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取决于心肌收缩力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重症心肌炎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从而导致每搏输出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
2.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淤血、肺水肿有关。
护理措施: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相关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供细胞利用。当肺部淤血、肺水肿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受到阻碍,导致氧气摄入不足,二氧化碳排出不畅,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
3.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有关。
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
相关活动耐力是指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所能承受的负荷量和时间。活动耐力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心肺功能越好,活动耐力越强。重症心肌炎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等,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降低,从而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使患者出现活动后气促、心悸、乏力等症状,活动耐力下降。
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注意保暖,防止感染,避免诱发心力衰竭;一旦出现心源性休克,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相关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组综合征。这些并发症都是重症心肌炎的严重后果,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5.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必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饮食注意事项、休息与活动等;定期组织患者及家属参加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相关知识缺乏是指个体缺乏某种特定领域的知识或信息。在重症心肌炎患者中,由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足,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重症心肌炎的护理诊断主要包括心输出量减少、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潜在并发症和知识缺乏等方面。针对这些护理诊断,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同时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