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14~30岁年轻女性,主要是由于黄体功能不全、血管破裂导致,主要症状是下腹疼痛,严重可导致休克。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后需卧床休息。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好发于14~30岁的年轻女性,因此,有人称之为“青春杀手”。那么,黄体破裂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黄体是女性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的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就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发生自发性破裂。有人认为,血管黄体化期间,功能不全,易发生黄体内毛细血管出血,从而导致黄体破裂。
一般来说,黄体破裂对人的危害因人而异,临床症状及表现也有很大差别。有的可能仅有突然的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破裂黄体内的毛细血管自行愈合,流出的少量血液也自行吸收,不留任何后遗症。有的则可能发生剧烈难忍的腹痛,为继发黄体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向腹腔,造成持续性腹痛。除了腹痛,还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出血量大,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如果女性在黄体期(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后突发下腹剧痛,且逐渐加重,应警惕黄体破裂的可能。此外,在剧烈运动、下腹受到撞击、性生活后,也可能出现黄体破裂。如果女性在上述情况下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B超等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黄体破裂的治疗,主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如果症状较轻,内出血不多,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应用止血药物等。如果症状严重,内出血较多,或发生了休克,应进行手术治疗,如剖腹止血、腹腔镜手术等。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经过治疗,黄体破裂的患者也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过早下床活动可能会导致再次出血。此外,在黄体期,女性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避免下腹受到撞击,避免性生活过于频繁。如果出现下腹剧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黄体破裂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急症,但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一般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女性朋友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了解黄体破裂的相关知识,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