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病因包括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等,患者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
根据上述需求,以下是关于心肌梗塞的相关信息:
1.病因:
过劳: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激动: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
暴饮暴食: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2.症状:
疼痛:这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于起病1~2周内,前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会导致血压下降,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且常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可能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为32%~48%,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
3.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典型的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和病理性Q波。
心肌酶学检查: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这些酶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会升高,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肌梗死是否导致心室壁运动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4.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溶栓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发病时间较短,可考虑溶栓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死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包括病变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合并疾病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对于有心肌梗死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患者,应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此外,普及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如及时呼叫急救电话、进行心肺复苏等,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和家属应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