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患者首选的抗甲状腺药物是丙硫氧嘧啶(PTU)和甲巯咪唑(MMI),PTU可抑制T4转化为T3,MMI可抑制甲状腺素合成。PTU起始剂量为300-450mg/d,MMI为10-20mg/d。PTU较MMI更易引起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一般需1-2年,期间需根据甲状腺功能等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避免碘摄入,警惕药物过敏。PTU为哺乳期甲亢患者首选,MMI可用于哺乳期妇女,但需慎用。儿童和老年甲亢患者的治疗需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时应谨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可能出现甲减,需定期复查并补充甲状腺素。对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考虑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
1.问题回答
甲亢患者首选的抗甲状腺药物是丙硫氧嘧啶(PTU)和甲巯咪唑(MMI)。
PTU可在外周组织中抑制T4转化为T3,迅速控制血清中游离甲状腺素水平,还可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MMI则通过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阻止甲状腺内酪氨酸碘化及碘化酪氨酸的缩合,从而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PTU起始剂量为300-450mg/d,最大剂量为600mg/d;MMI起始剂量为10-20mg/d,最大剂量为30mg/d。
对于严重甲亢、甲状腺危象、妊娠甲亢患者,PTU为首选药物。
对于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PTU较MMI更常见。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一般需要1-2年,甚至更长时间,治疗期间需要根据甲状腺功能、抗体水平等调整药物剂量。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如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不适,应及时就医,警惕药物过敏的可能。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应避免碘摄入,如食用含碘盐、海鲜等。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甲减,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补充甲状腺素。
对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无效、复发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
对于哺乳期甲亢患者,首选PTU,MMI可用于哺乳期妇女,但需慎用。
对于儿童甲亢患者,治疗应个体化,药物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等调整。
对于老年甲亢患者,由于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时应谨慎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