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感染、免疫反应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等。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可遗留肾功能不全等后遗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关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一些严肃医疗原创精编信息: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原因
1.感染
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后1-3周。
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
其他感染:如肺炎支原体、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
2.免疫反应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抗原与抗体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炎症反应。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抗体与肾小球固有抗原结合,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复合物,导致炎症损伤。
3.其他因素
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
过敏:某些过敏反应如血清病、药物过敏等也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
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累及肾脏,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
血尿:常为肉眼血尿,可伴有蛋白尿。
水肿:轻者仅为眼睑水肿,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
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
肾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红细胞、蛋白尿。
血常规: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
血清补体:C3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可升高。
3.肾活检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给予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水肿明显者应限制水的摄入。
2.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
降压:有高血压者需积极降压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3.病因治疗
感染灶的治疗:如有感染灶,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过敏者的治疗:如因过敏引起,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4.并发症的治疗
急性肾衰的治疗:如有急性肾衰,应及时行血液透析等治疗。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如出现高血压脑病,应立即降压治疗,并给予镇静、止痉等处理。
四、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
大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预后良好,可在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病情迁延不愈,转变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甚至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由链球菌感染引起,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后1-3周发病。
治疗上应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肉眼血尿、高血压脑病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
治疗上除了注意休息、饮食等一般治疗外,还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
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女性
妊娠女性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较低,但病情相对较重。
治疗上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总之,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但部分患者可遗留肾功能不全等后遗症。因此,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