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及其他原因,如低血糖、贫血、颈椎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性低血压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下是低血压的常见原因:
1.生理性低血压: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体位性低血压:指从平卧位到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或长时间下蹲突然起立时,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晕、眼黑、乏力、恶心、认知功能障碍、晕厥等。
3.症状性低血压:指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萎缩性胃炎、血卟啉病、恶病质、慢性营养不良、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等)、慢性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失血、严重脱水、过度利尿等)、服用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
4.药物性低血压:指某些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血管扩张药等。
5.其他原因:如低血糖、贫血、颈椎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性低血压等。
总之,低血压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豆类、蔬菜、水果等。此外,低血压患者还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