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饮食、运动、环境、按摩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助于去除体内湿气,但严重时需就医。
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许多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去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1.饮食调整:
多吃排水食物:如薏仁、红豆、绿豆、冬瓜、西瓜等,这些食物有清热排水的作用,能促进体内湿气排出。
避免生冷食物: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少吃盐:吃太多盐会导致身体留存过多的水分,影响身体的水分代谢,从而加重湿气。
2.适当运动: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3.注意环境的通风:
避免居住在潮湿的环境,如地下室、地窖等。
洗完澡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避免湿气入侵。
定期清理家中的霉菌,保持室内干燥。
4.按摩穴位:
委中穴:位于膝内窝中点处。湿气重的人,按揉此处会感觉痛疼、难受,按揉委中穴可以祛湿。
承山穴: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按揉承山穴可以振奋人体阳气,起到祛湿效果。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解溪穴:在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5.中药调理: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肢倦乏力等症状。
健脾丸:主要成分有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具有健脾开胃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木香顺气丸:主要成分有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制)、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生姜。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脘腹胀痛,恶心,嗳气。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虽然对去除体内湿气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医学治疗。如果体内湿气问题较为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以预防湿气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