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发病机制、症状、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各异。
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1型、2型、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
1型糖尿病(T1DM):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常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住院。
自身免疫性: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特发性:无自身免疫证据。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缺陷、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多种因素。T2DM患者多数超重或肥胖,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组分。
遗传因素: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化学毒物、饮食、年龄增长、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等。
特殊类型糖尿病:指在病因学和发病机制方面不同于上述两种类型的糖尿病,较为少见。
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
胰腺外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感染。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其他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
妊娠糖尿病(GDM):指在妊娠期发生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GDM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应引起重视。
高危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巨大儿分娩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诊断标准:妊娠期需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前及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低于5.1mmol/L、10.0mmol/L、8.5mmol/L。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诊断为GDM。
总之,糖尿病的分类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有所不同。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