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脚踝疼可能是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原因引起的,应该进行针对性治疗。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组织和止点位置反复受到超负荷牵拉可致足底筋膜炎,造成足底筋膜跟骨止点发生无菌性炎症,对局部和周围的组织造成刺激,导致足底和脚踝部位出现疼痛症状。病情急性发作时,卧于床上并抬高患者,在患处冰敷,日常行走时,使用矫形鞋垫,放松足底肌肉,减轻疼痛。根据医生的嘱咐使用吡罗昔康凝胶、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药物涂抹在患处,缓解不适。
2.跟腱炎
跟腱反复剧烈牵拉形成慢性劳损可引发跟腱炎,跟腱的弹性下降,炎症刺激可造成跟腱充血、肿胀,无法承受过重负荷,行走或运动时,跟腱部位可出现疼痛症状。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的时间,使用胶带固定踝关节,减少跟腱部位的活动。平时可以进行牵拉训练,提高跟腱的抗负荷能力。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萘普生片、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缓解局部肿痛的症状。
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退变可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后,可造成髓核突出,逐渐引发腰椎管狭窄的表现,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的症状。推拿和按摩能够减轻椎间盘内的压力,卧床休息3-4周,下床活动时,使用腰围保护。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使用马来酸氟吡汀胶囊、盐酸替扎尼定片等药物,松弛紧张的肌肉,有利于病情康复。
除此之外,骨恶性肿瘤也会导致下肢疼痛,进行骨肿瘤切除术,避免肿瘤转移。卧床期间可以进行被动活动,但是应注意避免发生病理性骨折。建议定期去医院就医,观察肿瘤细胞是否存在转移和复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