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出现皮肤黏膜苍白、易疲劳、食欲减退、免疫力下降、异食癖、生长发育迟缓或头晕等症状,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应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去除病因、补充铁剂和饮食调整等方法进行治疗。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如果宝宝出现以下症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以明确是否缺铁性贫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口唇、口腔黏膜、甲床最为明显。
2.孩子容易疲劳,不爱活动,经常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
3.食欲减退,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4.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疾病。
5.异食癖,喜欢吃一些奇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等。
6.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低于同龄儿童。
7.年长儿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症状。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通过血常规检查等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等。
2.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应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同时,可服用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3.饮食调整:多给孩子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豆类、蔬菜等。同时,应避免食用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牛奶等。
需要注意的是,铁剂的治疗剂量应根据孩子的体重和贫血程度进行调整,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以了解治疗效果。同时,家长应注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如果孩子的贫血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