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主要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控制疾病,缓解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
症状:
腹泻: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
腹痛: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检查:
血液检查: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及电解质降低。
粪便检查:活动期有黏液脓血便,反复检查包括常规、培养、药敏及阿米巴、血吸虫等检查除外特异性肠炎。
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结肠镜对全结肠进行直视观察,并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镜下可见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和钡剂灌肠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重型或暴发型患者一般不宜作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治疗:
一般治疗: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对活动期患者应有充分休息,给予高营养、低渣饮食。
药物治疗: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制剂是主要治疗药物,如艾迪莎、美沙拉嗪等。皮质类固醇常用药物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但目前并不认为长期激素维持治疗可防止复发。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和巯嘌呤等可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病例。
手术治疗:并发癌变、肠穿孔、脓肿与瘘管形成、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漫长,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肠穿孔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需要长期用药,且容易出现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