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发病后7天左右传染性会逐渐降低,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病情和身体恢复情况判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一般在发病后1-2周内具有传染性,通常在发病后7天左右传染性会逐渐降低,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恢复情况来判断。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可在一周左右自愈,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重症,如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手足口病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孩子的接触史和症状,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2.隔离治疗:手足口病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
3.注意个人卫生:患者应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4.注意饮食:患者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观察病情: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勤洗手: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进食前、便后等。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孩子的玩具、衣物等。
3.避免接触患儿:避免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儿。
4.接种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接种。
总之,手足口病在发病后7天左右传染性会逐渐降低,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恢复情况来判断。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孩子感染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