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定义为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状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常见病因有生理性、疾病性、药物性等,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
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急性低血压是血压由正常水平或较高的水平突然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晕厥与休克两大类临床综合征。而慢性低血压又分为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继发性低血压。
造成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生理性因素:
遗传:低血压可能与遗传有关。
体型:身体瘦弱的人更容易出现低血压。
年龄: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可能更容易出现低血压。
体位:从平卧位或坐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可能会出现低血压。
其他:缺乏运动、长期卧床、闷热环境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
疾病因素:
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引起低血压。
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狭窄、大动脉炎等,可能影响血管的弹性和通畅性,导致低血压。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可能影响激素的分泌,导致低血压。
其他:慢性贫血、感染、中毒、低血糖、尿毒症等也可能引起低血压。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如降压药、抗抑郁药、镇静药等。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低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晕厥、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的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不足,从而危及生命。
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以明确低血压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适当增加盐的摄入,多喝水,避免过度节食或减肥。
运动: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血压。
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避免诱因:避免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情绪激动等。
定期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在就医时应告知医生自己的低血压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对于老年人、孕妇、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低血压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应特别关注。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或出现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