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是第一、二鳃弓发育融合时,耳廓原基出现沟状融合遗迹所致,可分泌有臭味的分泌物,感染时可形成脓肿,需抗感染或切开引流,控制感染后行瘘管切除术。
耳前瘘管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所致。以下是关于耳前瘘管形成的具体分析:
1.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二鳃弓发育融合时,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会出现沟状融合遗迹,这就是耳前瘘管的始基。
2.瘘管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可呈分枝状。
3.瘘管内可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泄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样分泌物。
4.感染时,局部可红肿、疼痛或形成脓肿,反复感染破溃后可形成瘢痕。
5.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若有感染化脓,应予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或脓肿切开引流,局部换药等治疗,待感染控制,局部痊愈后,再行瘘管切除术,术前注入少许亚甲蓝于瘘管内,有助于确定手术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耳前瘘管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搔抓,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