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可以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肝内胆汁淤积型、急性肝衰竭型等类型。类型不同症状也不同,治疗方法是立即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支持治疗、药物治疗、人工肝治疗等。
一、类型
1.肝细胞损伤型可表现为血清ALT、AST升高,通常为正常值上限的2至50倍,部分患者可伴有ALP、GGT升高。可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2.胆汁淤积型可表现为血清ALP、GGT升高,常高于正常值上限的10倍,可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
3.混合型患者同时出现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的表现。
4.肝内胆汁淤积型起病隐匿,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纳差、恶心、腹胀等症状。
5.急性肝衰竭型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类型,可表现为极度乏力、严重恶心、呕吐、腹胀、黄疸迅速加深、皮肤黏膜出血、腹水等症状,可伴有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
二、治疗方法
1.立即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停用肝损伤药物后,多数患者的肝功能可在数天至数周内恢复正常。
2.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对于出现黄疸的患者,可给予保肝、退黄药物治疗。
3.药物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等,可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功能恢复。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引起的肝损伤,具有解毒作用,药物需要遵医嘱进行。
4.人工肝治疗对于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如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可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为肝脏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