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常伴发多种肠外表现,包括皮肤黏膜、眼部、肝胆系统、骨骼肌肉、血液、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IBD肠外表现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除了肠道症状外,IBD还常常伴有肠外表现,这些表现可以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将介绍IBD常见的肠外表现及其相关的诊疗建议。
一、IBD肠外表现的类型
1.皮肤黏膜表现
(1)口腔溃疡:发生率约为10%~30%,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多为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中央凹陷,周边有红晕,可伴有疼痛。
(2)结节性红斑:发生率约为1%~3%,多发生于小腿伸侧,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皮下结节,可伴有疼痛和触痛,可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3)坏疽性脓皮病:发生率约为1%~2%,表现为皮肤溃疡性病变,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4)Sweet综合征:发生率约为0.5%~1%,表现为发热、面部和躯干红斑、丘疹、脓疱等,可伴有疼痛和触痛。
2.眼部表现
(1)巩膜炎: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巩膜炎,可伴有疼痛和视力下降。
(2)葡萄膜炎:发生率约为0.5%~1%,可表现为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可伴有视力下降、眼痛等症状。
(3)角膜炎:发生率约为0.1%~0.2%,可表现为角膜上皮或基质炎,可伴有畏光、流泪等症状。
3.肝胆系统表现
(1)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等症状。
(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生率约为0.5%~1%,可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瘙痒、腹痛等症状。
(3)胆石症:发生率约为5%~10%,可表现为胆绞痛、黄疸等症状。
4.骨骼肌肉系统表现
(1)强直性脊柱炎:发生率约为5%~10%,可表现为腰骶部疼痛、晨僵、活动受限等症状。
(2)外周关节炎:发生率约为10%~20%,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3)骶髂关节炎:发生率约为50%~70%,可表现为骶髂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4)骨质疏松:发生率约为10%~20%,可表现为骨痛、骨折等症状。
5.血液系统表现
(1)贫血:发生率约为20%~50%,可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2)血小板增多: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3)白细胞增多: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发热、寒战等症状。
6.心血管系统表现
(1)心律失常: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
(2)高血压: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头痛、头晕、鼻出血等症状。
(3)血管炎: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便血等症状。
7.神经系统表现
(1)周围神经炎: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约为0.1%~0.2%,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抽搐、共济失调等症状。
8.其他表现
(1)代谢性骨病:发生率约为10%~20%,可表现为骨痛、骨折等症状。
(2)男性生殖系统表现: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等症状。
(3)女性生殖系统表现:发生率约为1%~2%,可表现为盆腔炎、附件炎等症状。
二、IBD肠外表现的诊断和治疗
1.诊断
(1)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IBD的症状、治疗情况、家族史等。
(2)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皮肤、黏膜、关节、腹部等。
(3)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自身抗体、影像学检查等。
(4)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结肠镜、小肠镜、CT、MRI等。
2.治疗
(1)针对IBD本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2)针对肠外表现的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皮肤黏膜表现可使用外用药物、光疗等;眼部表现可使用眼药水、眼药膏等;肝胆系统表现可使用保肝药物、利胆药物等;骨骼肌肉系统表现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血液系统表现可使用输血、血小板输注等;心血管系统表现可使用降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神经系统表现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其他表现可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
三、总结
IBD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疾病,除了肠道症状外,还常常伴有肠外表现。这些肠外表现可以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对于IBD患者,应定期进行全面的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疗肠外表现,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