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有关,可并发肾脏病变,伴发多种疾病。其症状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和肾脏病变。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饮食控制、多饮水、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和定期体检。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以下是关于痛风的一些重要信息:
1.痛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侵犯单关节,部分以上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该部位。其次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肩、髋、脊柱和颞颌等关节少受累,可累及关节。
间歇发作期: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处。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时可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皮下痛风石常与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并存。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和继发退行性改变等。
肾脏病变:约1/3初次发作的痛风患者可出现急性尿酸性肾病,导致少尿、无尿;慢性期可出现血尿酸升高、尿尿酸升高、腰痛、水肿、高血压、贫血等。
2.痛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般治疗:进低嘌呤低能量饮食,保持合理体重,戒酒,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穿舒适鞋,防止关节损伤。
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如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等;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
手术治疗:对痛风石较大,影响关节功能或压迫神经,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剔除痛风石,对残毁关节进行矫形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
3.痛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饮食控制: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避免饮酒。
多饮水: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适当运动:可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尿酸、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