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主要表现为眼位偏斜,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应早发现早治疗。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指的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以眼球无运动障碍、第一眼位和第二眼位斜视度相等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
斜视的病因复杂,大体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以及知觉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具有较强的遗传性,出生或出生后6个月内可发生斜视,偏斜角度一般比较稳定,不易变化。此外,远视、近视或散光未得到及时矫正,也可能导致共同性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常与外伤、脑部疾病、血管性疾病、炎症、中毒、肿瘤等有关。
知觉性斜视:多由斜视发生的早期,视觉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而产生。
斜视的主要表现为眼位偏斜。在外观上,可明显看出一眼或两眼的眼白(巩膜)部分或全部被黑眼珠(虹膜)遮住,有时也会出现歪头视物、频繁眨眼、皱眉、视物距离过近等症状。
斜视的检查方法包括视力检查、屈光检查、斜视角度测定、眼球运动检查等。斜视的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正位视训练、手术治疗等。
对于斜视的治疗,越早越好。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弱视,影响孩子的视力和立体视觉发育。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斜视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斜视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训练。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斜视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但需要及时就医,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视力健康,如有异常,及时带孩子到眼科就诊。